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7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

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

(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1、介绍作者:

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投影作者图片。)

2、解题: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

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

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

3、提问:包身工制度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4、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

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5、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6、提问: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

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7、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可留作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分析修辞手法

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1、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2、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3、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4、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

(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期末考试之后四天
一次性筷子带来的思索
一次开心的旅行
我渴望病魔不再折磨我
包馄饨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建议书
爷爷,我想对您说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痛苦的滋味
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爱无处不在
心儿怦怦跳
跳大绳
劳动基地之可怕的训练
干部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材料
设备公司第二季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
在全市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材料
医院托管前后的情况简介
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解决的问题
发展社区教育,建设现代生活
矿井瓦斯治理创水平经验介绍
科技副县长供职发言
如此双簧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征求意见座谈会的书面发言材料
统战系统如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
征求对市委常委会意见座谈会的发言材料
产业集群识别与分类实例研究(1)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探析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实力与软环境比较研究
对浪费型校园建立的思考
试论用“5S”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关于强化就业导向理念打造就业指导平台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新视角(1)
浅谈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浅议农村信用社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投资行业竞争模式问题研究
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加油站改造探析(1)
刘志迎:大力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究及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浅谈园林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论语〉十则》重点难点
《〈论语〉十则》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义词辨析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结构分析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论语〉十则》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