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8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
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成了后羿
- 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
- 乌龟和小白兔的故事
- 我等的是桃子
- 小狗分鱼
- 格尺、卷笔刀、橡皮和铅笔的故事
- 小熊真可爱
- 月光
- 铅笔和像皮
- 猫和老鼠
- 谁先过
- 蜗牛与黄鹂
- 云娃娃
- 小星星
- “救”火记
- 揭秘戴笠在“西安事变”中的虚伪“遗嘱”
- 俄罗斯减购T―50的三大原因
- 张申府:毛泽东顶头上司复杂难言的一生
- “官邸”烫手,台高官频唱空城计
- 基辛格忆周恩来: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 美国进入“韬光养晦”时代?
- 红色通缉令,废纸还是“勾魂单”
- 谁和谁的“共谋”
- 安倍地球仪外交“三作”惹是生非
- 上网有风险 政要勿任性
- 池步洲:真实的“暗算”天才
- “文革”中含恨自尽的女明星们
- 中国潜艇部队处于什么水平
- 我们需要多少“高考神校”
- 解密“亚投行”背后的博弈
- 《金色的鱼钩》
- 井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 《大瀑布的葬礼》
- 鸟的天堂
-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 古 井
-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
- 16.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 卜算子 咏梅
-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