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⑵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⑵ 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
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2、请大家阅读课文
3、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
课文分四个部分:
(1~2)思秋
(3~18)绘秋
(11)议秋
(12~13)恋秋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1、赏析第一部分:
⑴ 学生齐读1、2两段。
⑵ 提问:文章的1、2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⑶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赏析第二部分:
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⑴ 作者为了表现故都的秋味,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庭院清秋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这五幅秋景图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大家能说出是什么特点吗?
强调:形散而神不散。
⑵ 提问: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⑶ 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
3、赏析第四部分:
⑴ 学生齐读12、13段
⑵ 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了作者自己。
⑶ 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四、讨论探究、理解主旨
1、提问: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2、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五、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学罢此文,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七、反思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全能爸爸
- 伴我成长的校园
-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 改选之后
- 母亲的爱
- 雨点
- 春天来啦
- 大年三十
- 班主任
- 毕业了
- 雨伞下的爱
- 难忘的第一次
- 自尊
- 小狗
- 妈妈辛苦了
- 新时期财政审计研究
- 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 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研究
- 党政“一把手”一并式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 基建工程审计应严把的关口研究
- 县级财政“同级审”的重点研究
- 内部控制制度在人民银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延伸审计研究
- 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研究
- 电子表格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 政府投资开发项目审计风险研究
- 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 甄别假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
- 包装物的增值税核算研究
- 带枪的狼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给,永远比拿快乐
- 《日记两则》近义词反义词
- 《日记两则》词语解释
- 《日记两则》好词好句好段
- 日记两则
- 《假如》教学杂谈
- 伟大的心
- 《日记两则》成语积累
- 《日记两则》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日记两则》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日记写法
- 日记
- 《日记两则》词义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