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6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导学方式】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鲲鹏展翅的话,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味。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好吗?
(学生七嘴八舌,教师鼓励表扬。)
同样是:(投影)
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
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配乐)
二、整体感知
讨论品读: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从哪个方面总写秋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色、声、实、味。味(韵味)这个字是全文情与景的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须细酌慢品。
2、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韵味有何不同?
(筛选信息)圈划:清、静、悲凉。(味的具体内容)慢、润、淡。
3、写北国之秋而多次点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讨论: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
联系文题“故都”──故乡、故国、故人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诗意秋景图,请从自然景物入手简要概括。
花、槐、蝉、果──可视、可触、可闻──形
清、静、悲凉────字里行间充沛之情──神
配乐自由朗读,品味秋之韵味。
5、香山红叶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颐和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视而不见却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果来细味清、静、悲凉,为什么?
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名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的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论世)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二、精读拓展
1、配乐朗读秋槐、秋雨段。
2、精读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
投影: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
点评: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而
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的寂寞!
3、精读秋雨段。
投影:
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品读:“了”。
讨论: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
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
三、深情结语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四、联读悟写
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1、定情:热爱、生机、活力。
2、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绘声绘色绘形。
3、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以情驭景──花秋味果──形
以景显情──清静悲凉──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梦
- 游上海科技馆
- 合作种树
- 谁和谁好
- 懒惰的爸爸
- 校运会
- 学习切年糕
- 小白兔“狼”口脱险记
- 这里真美丽
- 有趣的美术课
- 做蜻蜓
- 小熊得救了
- 紧张的选拔
- 洗衣服
- 助人为乐
- 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 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1)
- 差一步到萨尔茨堡 (1)
- 探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 浅论舞蹈与音乐
- 浅论歌曲翻唱和创作
- 浅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
-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1)
- 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创作手法探讨
- 浅析音乐教育在儿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 浅论影片中音乐对人物的暗示及阐述作用
-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天》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四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五
-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坐井观天》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六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1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三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