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囚绿与困己──解读《囚绿记》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之所以说是难题,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弱点的个体。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往往受主观情绪的引导而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冥顽不灵、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彻悟哲理,而陆蠡先生当属后者,因为有《囚绿记》为证。
在《囚绿记》这篇散文中,陆蠡先生以自己北平寓所窗外的“绿色”为友,用以个人情绪为主导的行为,向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陆蠡先生的情绪在文中变化的轨迹以及由不同情绪所派生出来的行为。
文章中第一个出现的情绪是“喜”,正是因为对绿色的喜欢,才使作者爽直做出留寓斗室的决定,而“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的由衷赞美正是根植于“喜”的硕果。紧随着“喜悦”而生的是“爱”字与绿为伴的头两个月中,作者与绿色的常春藤为友,各安其分地生活,人在自然中生长,常春藤在自然中生色。在一片和谐中作者看绿、赏绿从而使得爱绿的情感慢慢生长,使得作者在孤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伙伴、一份消遣、许多慰藉。
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其实但凡有“爱”出现的时候,必然会伴有自私的内容出现,而且在古代“私”字本身的含义中也有“偏爱”的意思。作为性情中人的陆蠡先生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当对绿的喜爱成为了一种痴迷的时候,“私”由心生自然会生出“囚绿”的行为。私心易长难消,渐渐趋于固执,这时的人与绿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友邻而是敌对。既已为敌,绿色的顽强成为了一种令人生厌的抗争,“我”失去了对绿色的尊重,进而恨怨滋生,心魔渐起而绿色渐损。
正当人与绿之间争僵持不下之际,卢沟桥事变改变了民族的命运,面对着外来的触动,陆蠡先生释放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不再是文章开头出现的单纯的喜爱,而是由衷的钦佩与赞美!因为作者已经彻悟,由“私”所派生的出来的“绿损”,其实就是在“伤己”。
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囚绿”又何尝不是在“困己”呢?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头审视一下这篇文章就不难看出陆蠡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了:开头的明朗和谐与后来的阴暗僵持的反差、“囚绿”的明线与“困己”暗线的交错、“人”的自私偏执与“绿”的顽强不屈的对照等等。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不免会生出一个念头来──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其实我们不用去刻意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人毕竟不能只在斗室中生活,斗室只是人生活的的一个部分,但在斗室中的经验却能使人正确地面对生活,这个经验中所包涵的人与自然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一样,人也是社会中生长的,那么我们用态度去面对这个社会呢?陆蠡先生相信我们会在《囚绿记》中找到答案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想变成她
- 她
- 晴,无事
- 一个背影
- Q币被盗之后
- 张娟娟一箭夺冠
- 爸爸=?
- 我是“超级大懒虫”
- 家有一龟
- 我
- 像篮球一样对你
- 班上的捣蛋鬼
- 家有武术迷
- 黄河故事
- 我的哥哥
- 高考试题中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应试对策
- 民法实例研讨策略与民法教义学
- 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 悠扬乐声降血压
-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
-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 小学数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 浅谈如何降低齿轮传动噪音
- 论民法精神在政治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 《乐音与噪声》教学反思
- 某城市交通噪声防治配套政策研究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4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 《离骚》教学设计1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8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
- 《蜀道难》教学设计2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0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 劝学1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6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