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3
《囚绿记》疑难解析
1、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
⑴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⑵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⑶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我们认为,如下的归纳比较妥当: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第一种理解固然不错,但作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呢?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呢?也应该突出其中的一个为好。兼而有之,则显得分散。第二种理解似乎没有分出文章的内蕴的轻重,尤其是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这一点作者又是特意加以强调的。说“我”“囚绿”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是可以的,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则显得轻浮。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结构特点:
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照“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构思全文,形成了课文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详细的语言来写“囚绿”的执著,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恼之切。“放绿”部分是文章主旨所在,由前面的两部分的恣情描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停桨,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短,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回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四大妖女“
- 我的爸爸
- 瞧,这就是我
- 我的姐姐
- 男儿当自强――我最痛恨的一种行为
- 唉,我的老弟呀
- 爸爸是个上网迷
- 难忘的一事
- 杨地的“肺活量“
- 妈妈的爱
- 心星的点灯
- 我的爸爸
- 我最敬佩的人
- 说说我班同学的外号
- 我的“救命恩人――妈妈
- 中国农业社区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 农业税减免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 上海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深层原因
- 中国农业需要政府做什么
- 社会分工和农业市场化
- 中国产业发展道路与战略选择
- 空调行业急待升级
- 论农业合作社原理
- 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评述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 基于农产品需求供给的一个模型
- 太原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全景分析和建议
- 我国卫生行业深化改革的机理
-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 《学与问》教案之一
- 《牛郎织女》课文内容
- 《安塞腰鼓》课文内容
- 《学与问》教案之二
- 《郑成功》课文内容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内容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案之三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案之二
- 《观书有感》教案之二
-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之一
-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内容
- 《钱学森》课文内容
- 《我们爱你啊,中国》课文内容
- 《姥姥的剪纸》课文内容
- 《观书有感》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