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楚辞与《诗经》作品的体制差异

楚辞与《诗经》作品的体制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30

楚辞与《诗经》作品的体制差异

楚辞是与三百篇迥异的一种新诗体。那么,楚辞同《诗经》四言诗比较,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应该说,它们的不同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从地域看,四言诗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北方各国通行的一种诗体;而楚辞则产生于江汉流域,是扎根于南国沃土的一朵奇葩。从流行的时间看,四言诗曾经盛行了五个世纪,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出现一些优秀作品,可谓经久不衰;而楚辞在战国后期突然兴起,一下子登峰造极,而随之也便衰歇,秦汉之后已无发展,它倏起倏落,从兴起到衰歇,前后不过几十年。从创作者看,四言诗形成于民间,四言杰作大多数是民歌;而楚辞则几乎是由楚国的天才诗人屈原一手完成的,楚辞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集中在屈原一人身上。至于从诗体形式来看,二者的差异就更是一目了然了。这主要表现在:

一、句式

楚辞中虽然也有以四言句为主的诗篇(如《九章·桔颂》),但是,四言句不是楚辞的典型句式。楚辞的典型句式是五言句和六言句(句中的语气词“兮”不计在内)。《离骚》和《九章》(《桔颂》除外)基本上是六言句,《离骚》中的六言句大约占了总句数的75%。《九歌》中的《少司命》、《山鬼》、《国殇》三篇也以六言句为主,其余各篇则以五言句为多数。另外,七言句在楚辞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离骚》中的七言句就大约占了总句数的14%。总的说来,楚辞的句式比起《诗经》来,不仅字数增多,而且更加灵活自由。

再有,四言诗往往两个诗句(八个字)才有一个动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自然句,而楚辞则一般是一个诗句(五个字或六个字)就有一个动词,一个诗句就是一个自然句。因而,就每一个诗句来看,楚辞的句式加长了,可是,就每一个意思完整的自然句来看,楚辞的用字反而减少了。这样,自然就明显地增大了诗歌句式的弹性,扩大了它的容量。

在节奏上,五言句和六言句打破了四言句两字一顿的单调格式,变得丰富多了、活泼多了。五言句的节奏以“三二”为主,例如: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但有时也间用“二三”节奏,例如: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九章·思美人》

六言句的节奏以“三三”为主,例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但有时也间用“二四”节奏或“四二”节奏,前者如: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后者如:

凭不厌乎|求索。──《离骚》

像这样节奏不同、字数不等的句子互相穿插交错,就使得楚辞的音调显得疾徐顿挫,富于变化。

二、章法

楚辞打破了《诗经》作品短章复沓的结构形式,篇幅大大加长,例如屈原的《离骚》长达373句,2490字,是古今罕见的鸿篇巨作。其《招魂》、《天问》以及宋玉的《九辩》也都长达几百或上千字,即使像《九章》这样的短篇一般也远较《诗经》作品的篇幅长。如此长的篇幅显然是不适宜采用复沓方式的。

楚辞的篇幅普遍较长,同其铺陈描述的特点密切相关。《离骚》就是一例。此诗前一部分,诗人自叙身世、才德和愿望,回顾在楚国现实斗争中的遭遇,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表白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决心,已经显示出铺陈的特色。应该说,在这一部分中,全诗的主旨已然点明,全诗的内容已然包举。然而诗人意犹未尽,接下来又另辟幻境,假设出女媭劝告、重华陈辞、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种种情节反复申言,以强调主题。这后一部分的很多描写,如上叩帝阍下求佚女的描写,想象中去国远游的描写,无不绘声绘色,文笔纵恣,这些地方,铺陈的特点就更为突出。《招魂》也是运用铺陈手法的显例。诗中描写天地四方的阴森恐怖,描写楚国居室、饮食、音乐的豪奢美好,都将铺陈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三、语气词“兮”及其他虚词的运用

语气词“兮”古代发音如“呵”,这个字在《诗经》的一些诗中就已经有所应用,但数量不多,用法简单。楚辞却是绝大多数篇章用“兮”,用法也多种多样,或两个诗句之间用“兮”,或两个诗句之末用“兮”,或每个诗句中间用“兮”。楚辞中的“兮”字,往往既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具有变换节奏的功能。“兮”字的运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楚辞诗体形式上的一个突出标志。

在“兮”字的应用上,《九歌》尤其值得注意。闻一多先生经过认真的研究,认为,《九歌》中的“兮”字,按它们在各句中应具的作用,完全可以拿当时通行的虚字如“之”“其”“而”“以”等等代写出来,例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就可以变成“帝子降于北渚,目眇眇然愁予。”“结果发现这里的‘兮’竟可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闻一多先生还认为,“《九歌》以一浑然的‘兮’代替了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似在省去与未省之间,正是炼句技巧在迈进途中的一种姿态”(《怎样读九歌》)。“兮”字的这种用法和性质,更是《诗经》作品所不具备的。

楚辞中不仅广泛运用了“兮”,还大量运用了结构助词、介词、连词等各类虚词,例如《离骚》就是绝大多数句子中间夹杂着虚词,常见的有“之”、“于”、“而”、“其”、“乎”、“以”、“夫”“焉”等等。虚词使用的种类之多和数量之多,大大超过《诗经》。如此频繁地使用虚词,就使得楚辞别具一种深婉悠长、声情荡漾的韵味。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樱花
一辆神奇的汽车
看家
广汉夜景
放风筝
我的教室
美丽的家园
文竹
未来世界
捉迷藏
我做对了
巧“捞”菜刀
我的梦
美丽的地方
我最喜欢的照片
司法管辖权与电子商务纠纷(1)论文
第 三 人 参 加 仲 裁 程 序 初 探(1)论文
侦查构造基本问题探究*(1)论文
论司法独立及其实现(1)论文
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思考(1)论文
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1)论文
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性裁判(1)论文
完美化追寻中的艰难求索
海事司法体制的回顾与评价(1)论文
以程序为本位:论实体法与诉讼法关系的重塑(1)论文
关于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思考(1)论文
《民事诉讼法》修订与民事检察监督之回应(1)论文
海事审判实体正义的程序保障初探(1)论文
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与民事诉讼法(1)论文
浅析法官的任职回避(1)论文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启导自主读悟 “掌声”心中永恒──《掌声》教学设计意图说明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和孩子们
爱是人类最好的语言──《掌声》教学案例
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掌声》精读教学片段及教后反思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掌声》教学片段与分析
《掌声》教后记
《掌声》的评课稿
《掌声》写作借鉴
《掌声》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充满和煦的人文之光──《掌声》一课教学感悟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掌声》教学实录及点评
《掌声》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