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孔雀东南飞》情节及错简初探

《孔雀东南飞》情节及错简初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5

《孔雀东南飞》情节及错简初探

本文选入朱东润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内,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传统篇目,亦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各种选本──自《玉台新咏》起,千百年来,对其中两处大的错简,注家都未说清楚;近代选用此篇者,并标点亦有失误,致使情节不能使人信服,因为作者是始终站在焦仲卿夫妇立场,不可能歪曲女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本文就此两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明这种说唱文学是属于《数落山坡羊》曲调的,它的特点是:唱唱说说或唱唱评评。而原文第一段,不仅没整理错简,而且把唱诗人的评论及由焦妻转述焦母的话一律标点成焦妻的话。原标点是这样的:

“十三学织素……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趋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如果按这种标点,那么这次离异是女方先提出的,而且怨气相当大。这与下一段“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女行无偏邪,何意致不厚”及焦母的“槌床便大怒”的情节,根本说不通。因为: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和原诗最后两句,都是作者或说唱人的话,必须放在引号之外。

而“妾不堪趋使”以下,本是夫妇见面,向丈夫转述婆婆的打算,其中“便可白公姥”是主谓颠倒句,下面三句是焦母的话,总起这四句是错简,为使与原诗第二段情节吻合,必须如下标点及整理:

由“十三学织素……大人故嫌迟”用引号括起来。

由“妾不堪趋使……及时相遣归”作如下整理及标点:

“便可白公姥:‘妾不堪趋使……及时相遣归’”。

其次: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中华书局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第553~554页,曾引余冠英、闻人倓、李因笃、陈祚明四位的解释,试图从语句结构入手,今引用如下:

“媒人去数日”,引余说:“这句是说媒人回复县令后离去。县令和刘家说婚的事到此结束。”至于“去数日”则解为“媒人去后又过了几天”,是下句全句的附加成分。

下句的“寻遣丞请还”的“遣”字主语是县令,“县丞”是县令派遣县丞(县令以下较高的官吏),“请”指请示太守,闻人倓说:“县令因事而遣丞请于太守也。”此连上文言“县令在媒人离去的几天后随即派县丞请示太守”。“还”,县丞请示太守之后,又回到县中。“请”和“还”的主语都是“丞”。并加案语:“丞请还”又是一个连动结构。云云。

谨按:仅上面所引的两句的解释,就有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一、县丞这个官职,并不仅限于县级官署设置,府县都有,上面专家解释显然只认为县级官署才设置此官。

第二、即便解为县令有事派县丞去请示太守。什么事呢?没说,也不可能说出。其实不外两类事:一类是与说婚没有关系的事,即行政上的事。一般作者都知道,与本题无关系的事写入文章是不符合写作的起码要求的;一类是与说婚有关系的事,那么就更费解了。县令要给儿子说亲,谁也知道用不着请示太守,况且余已说:“县令和刘家说亲的事,到此已结束”。而且下文也的确是太守遣丞说亲呀!那么,为什么穿凿“县令因事而遣丞请太守也”的情节呢?我个人认为还在“请”、“还”这两个字上。在古典诗文中诸如“请”、“谢”诸字,很多地方是不能用该字的涵义解释的。在一般情况下,除表示是恭敬语气外,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请问,请想等等,实际就是问和想;而“还”,在古典诗文中不乏作“来”解的例子,此句就是一例。“寻遣丞请还”,实际是“太守马上打发县丞来做媒来了”,这样理解在情节上非常清楚;在作用上,这样安排是为了强调兰芝姑娘的美貌与温顺的性格,轰动左近,俗话有“好女撂不下摊儿”,正是这个意思。所以“遣”的主语是太守而非县令。这段的语言环境,作者都是站在刘家角度说的。即县令的媒人走了,太守的媒人又来了。至于“递系结构”、“连动结构”云云,于此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错简。不把情节弄清,内容必矛盾,这种节外生枝的解释,实际是强作解人。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该资料的解释和上面同一病状,大部分读者都知道焦仲卿妻名刘兰芝,而“家”字古训作“姑”或“闺”,“兰家女”犹今之“兰姑娘”,这是作者对刘的爱称,今俗也是称名不称姓的。于此,可见弄清眼面前常用字的训诂对治古典诗文还是必要的。而该参考资料仍愿从语言结构入手,说:“上句说的主语是县丞,……”闻人倓说:“言继承先人户籍,世有宦学涖官之人也”,接着引余冠英说:“以上二句是县丞向县令建议另向兰家求婚,说兰家是官宦人家和刘氏不同。”“意谓兰家女儿门第出身好,可以配县令的儿子。”并加按语说:“余说是。”旧说以“兰”为“刘”字之误,但改字之后,上下文仍难贯穿,不及余说明顺可读”,云云。诸想:《乐府民歌》中无名氏的作者们,绝对不会有封建士大夫的“门第观念”,这由《陌上桑》罗敷夸夫一段在文章中的用意完全可以肯定。那么,又为什么出现“兰”家的说法呢?除上面说的在训诂上出现了忽略之外,更大的原因是把语言环境搞错了,其实,这是太守派遣来的大媒──县丞到刘家说的话:自己介绍干什么来了,是听说有位兰姑娘被遣宁家,我来保个大媒。并不是对县令说的。“承籍有宦官”一句是错简应放在“直说太守家”句后。说的是太守的家世。此不一定是事实,但作者采用了“媒人嘴”而已。

接着,把“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强作一组,仍是从“主语”等等上强作解人,说:第一句“云”的主语是县丞,这些话是对县令说。“第五郎”是太守的第五个儿子;第三句“遣”的主语是太守;第四句:“主簿”是太守府中“主簿”、“通语言”传达太守的意见。余冠英说:“以上四句是县丞告县令已受太守委托,为他第五位少爷向刘家求婚,这委托是府主簿传达的。下四句便是县丞到刘家说媒的话。”接着又补充说:“此四句大意是说,县丞又向县令道:太守的五公子一向娇贵安逸,还没有结婚;太守派我当媒人去刘家说亲,这是太守让他手下的主簿向我传达的”云云。这真是俗话说的“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试想,县丞既然向县令说兰家比刘家强多了,好像他要给县令去兰家说亲去,然而没去,反而搬出太守这位上级委派自己去说刘家姑娘。这究竟是存心给高官拍马屁,还是存心和县令开玩笑?不是说过“县令与刘家婚事到此已经结束”了吗?不但这里凭空添出兰家毫无着落,而又把县令拉过来受奚落,民歌作者们不但无此庸俗见解,而且也没这种闲心肠。

该资料对末四句还算未弄错情节,但却又引李因笃说:“直说……明是以威临之”。我感觉不到两次提婚中有丝毫“以威临之”的气味!

下面,我把这段错简作如下整理:

(县令的)媒人去数目,(太守)寻遣丞请还。

(太守听)主簿通语言,(因而)遣丞为媒人。

说有兰家,(家训姑或闺)女×××××(类似美妙世无双意)

直说太守家,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类似精妙世无双意)

有此令郎君,娇逸未有婚。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我认为,研究古典诗歌,重理也要重情。首先要理清原作情节,使青年省时获知。管窥蠡测,权当抛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校外,我遇见了老师
老师和我
渴望
燃烧在我心中的太阳
夏天的诗
无尽的爱
福娃,我崇拜你
金秋里,默默地为您歌唱
夏天来了
思念
献给老师的诗
春姑娘
童年的四季
我的家人
对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因素分析(1)论文
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角色(1)论文
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策略选择(1)论文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1)论文
从审计角度浅谈我国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浅谈如何开展国外贷援款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
PCAOB推出“关联方审计准则”提案
高新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1)论文
乡镇企业要加速科技进步应对严峻挑战(1)论文
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间的关联性探究
谈工程造价控制中跟踪审计的几个问题
浅析审计规则国际协调模式与思路
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着力点(1)论文
谈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与实施(1)论文
浅探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1)论文
感受春天的美 感受识字的趣──《识字1》教学设计及评析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走在美丽的小路上——《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与反思
给我舞台 还你精彩——《两只鸟蛋》教学案例
高兴与忧虑--《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片断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长春版《快乐地玩》及《村居》教学建议
生活中的路--《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素质教育新学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地球日--《美丽的小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