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7
对《兰亭集序》第三、四段的理解
《兰亭集序》所阐发的道理与中学生的年龄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即使看了译文也不能很好的读懂,尤其是第三段,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翻译的时候要有解析,本文就个人的理解对此文解析如下:
第三段:作者先写了两种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一静一动;一个严谨庄重,一个不受拘束。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学生时代“追星”),随着年龄的变迁,这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总像那事儿就发生在昨天,可实际上时光已流逝了很远,往事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回忆这种情景时也会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个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了。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
第四段:怎样正确地对待人生及这次兰亭集会的意义:
1、对上述道理古人也常常在文中阐发,所以“我”常常对着古人的文章若有同感、若有所思、若合一契。
2、作者否认“一死生”“齐彭殇”(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观念。言外之意是“生”重于“死”,“彭”优于“殇”,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如果我们不改变“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后代人就会像我们学习古人那样,受到它的消极影响,那是可悲的。
4、所以把体现上述思考的这次兰亭集会的情景及与会者的诗作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供他们以人生的启迪──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三大男高音”
- 爷爷,我想对你说
- 我对爸爸妈妈的看法
- 我最喜欢的人
- 多性老妈之“幼稚”性
- 班“五星“榜
- “捣蛋鬼”小玄
- 我的“虫”之家
- 我的老爸
- ‘数字人’
- 爱“创造发明”的小表妹
- 我真酷
- 我的“谗猫“弟弟
- 自我介绍
- 我是“懒猫”
-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切口
- 心理暗示训练对提高罚篮命中率的作用及其运用
- 《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有关问题
- 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普遍性社会问题
- 计算机在基础化学实验当中的应用
- 开设“韩味厨房”
- 解决基层教研中的真问题
- 撒播阳光耀心灵
- “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 如何使用和保管好学校体育器材
-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
- 农村校长困扰在困惑中前行
- 如何把“以人为本”的含义写进“学校管理”之中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 竞技健美操新规则对成套创编的影响
- 木兰诗教学设计
- 社戏教学设计
- 观舞记教学设计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
- 邓稼先备课宝典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
- 《木兰诗》教案3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ABC
- 社戏 教学设计AB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 竹影教学设计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