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兰亭集序》教学思路与教后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加大了选文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考虑到公开课的时间因素,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
第一遍诵读:
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遍诵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诵读:
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另外,新课标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评价文章内容,积淀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观,也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任务,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任务,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任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
- 青蛙
- 秋天
- 我和弟弟一起去了北海公园
- 春天的联想
- 我怕陈老师
- 乡村美丽的小河
- 秋游
- 那一天,我学会了坚强
- 我的家
- 校园一角
- 我怕死
- 湛江的大海
- 夜猫子
- 生活的快乐
- 浅析“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
-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 以美化课程为基点的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 大学生团队学习的人际关系机制研究
-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困厄与对策
- 民生型政府视角下的江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 浅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学生工作
-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与探索
-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助学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 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机制不断完善的有效措施
- 以有效激励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探析
- 如何在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
- 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举措初探
- 《谈礼貌》教学反思
- 《珍珠鸟》练习评测
- 《云房子》练习
- 《桂花雨》练习评测
- 《天安门广场》练习评测
- 听后记
- 《水》教学反思
- 《美丽的丹顶鹤》练习
-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练习评测
- 《小动物过冬》练习
-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 《水》教学反思
-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反思
-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水》教学反思
- 《夕阳真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