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乌台诗案”和《赤壁赋》
李永军
“乌台诗案”,使苏轼蒙冤下狱,《赤壁赋》便应运而生,流传至今。其实,事情绝不像现在说起来那么简单。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惇、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沒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由此,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保护环境
- 恶作剧
- 假如我会飞
- 塞北的天,娃娃的脸
- 去香港
- 汉堡包
- 我最喜欢的课外书
- 我的难题
- 老爷生病了
- 干家务
- 拔笋
- 我长大了
- 爱护花草
- 仿写《荷叶圆圆》
- 假如我会飞
- 高中地理课的教学语言艺术
- 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下的隐喻翻译探究
- 微博名的社会语言学探析
- 美术语言在中职生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 试论王引之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 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
-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 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低效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 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家庭因素及教育建议
-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
- 论民族传统艺术对动画角色塑造创建的影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
- 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关系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字词梳理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二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一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随堂练习 提高篇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训练素材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四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相关故事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三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作品介绍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随堂练习 巩固篇
- 《自然之道》范文习作
- 《自然之道》训练素材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难点分析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老师语录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范文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