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0
《赤壁赋》课文导读
赋是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汉代赋已经成为独立的文体,叫辞赋,六朝时有四六俳偶句式的骈赋,唐代有格律严谨的律赋。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文赋。文赋的句式参差,用散文的句法代替骈文句法,押韵也比较自由。
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走,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文章作于贬职黄州其间。通过月夜泛舟的情景描绘和主客间的对话描写,表达了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多么静谧,多么辽阔,多么皎洁,简直是诗画的统一,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也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正面写了一个“乐”字,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基调。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而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以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写箫声的悲凉。作者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下泪。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说明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命的不可捉摸和无法把握,从而陷入了迷惘和惆怅中,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以上两段写“悲”。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并从心理平衡的角度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合理解释,这种解释又非消极遁世,仍有其积极意义。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情怀。哲理的思辨闪耀着澄明的诗的光辉。这一段又由“悲”转“乐”。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联属一气。这是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全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句尽现“适”字之趣。
这篇文赋,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点,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行文之中常用排比和对偶。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大量使用散句,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韵散巧妙结合,极富声韵之美。全文波澜起伏,由喜而悲,转悲为喜,但始终喜中含悲,悲中见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My Favorite Places
- To Be a Teacher 0r a Businessman
- 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绍)
-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My Hobbies
- 哈尔滨的水污染
- My School life
- My Daily Schedule
- My Best Friend
- 乐的一天(a happy day)
- Don't Let Card Collecting Affect Your St
- Building a Paper Factory
- Bikes or Cars
- My Motto
- what do you think of Internet
-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压网络的选择
- 将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战略思考
- 屏蔽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地铁建设要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
- 上海市轨道交通5号线信号系统控制网络的研究与探讨
- “多数人暴政”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真命题
- 轨道交通体系与大中城市的发展
- 地铁联络通道顶进法施工技术
- 城市轨道交通的防杂散电流设施施工
-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客
-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拆解施工中临时运营方案
- 平行换乘车站低插入比共用地下墙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
- 上海轨道交通土路基填筑标准探讨
- 钢轨道梁中的平联设计分析
- 地铁车站顶板支撑方案的优化
- 《打电话》教学设计一
- 《打电话》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打电话》重点字词的意思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一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理解篇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打电话》老师语录
- 《打电话》重点字词梳理
- 《半截蜡烛》重点问题探究
- 《半截蜡烛》趣闻故事
- 《打电话》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打电话》美文欣赏(一)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打电话》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