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墨于前,显豁于后──《游褒禅山记》照应句探微
翻新时间:2023-08-06
藏墨于前,显豁于后──《游褒禅山记》照应句探微
大凡优秀之文,为使全篇前后统一,血脉贯通,无不重视呼应这种艺术组合技巧的使用。《游褒禅山记》就是一篇前伏后绾、照应周全的范例。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议论文。一二自然段记游,三四自然段说理,记游只是个引子,是议论说理的铺垫,议论则以记游为依托,点出了记游之旨,是记游的升华。记游部分与说理部分前后照应,紧密结合,相映生辉。全文五个段落,前四段中,第一段与第四段遥相呼应,第二段与第三段更是呼应紧密,照应周全。
第一段与第四段的照应: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联想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而得出治学“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缺了第一段的这些记叙则不知第四段议论的来龙,少了第四段的议论则不知第一段有关仆碑及碑文记叙的去脉,因了前叙后议语句的紧密呼应,使文章逻辑严密,构思严谨。
第二段与第三段的照应: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然”,“好游者不能穷也”,与第三段三四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议论紧密呼应。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与第三段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遥相呼应;第二段“而吾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与第三段“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两相呼应。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前面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心得体会,也时时紧扣游山的经历。藏墨于前,显豁于后,前呼后应,丝丝相扣,层次分明。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尽吾志而无悔的道理,既是游山之得,又是治学之理,更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全文借游山之事说理,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呼后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谁和谁好
- 中秋节
- 知错就改
- 日记
- 我们的校园
- 大闸蟹
- 课间活动
- 我的弟弟
- 第一次一个人睡觉
- 一双美丽的拖鞋
- 小小手抄报
- 郊游的好季节
- 来福
- 拍手歌
- 我爱丰收的秋天
- 略论中国问题(一)
- 绳结艺术对服装设计的作用
- 浅谈完善我国的商事法律制度(1)论文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开辟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历程
-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及其认知分析
-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 地方建筑石刻艺术探索
- 略论司法职权内部的优化配置-以司法民主化为视角(1)论文
- 超越数字的客户拜访报告(1)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 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
- 浅析完善我国银保合作相关法律制度(1)论文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2)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2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2)
-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2)
-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二
- 《吃水不忘挖井人》片段教学案例1
-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
-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 《司马光》教学处理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2)
- 《司马光》教学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1)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