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1、朗读文章第二段,说说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剖析: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在第二段中作者只用了19个字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作者作了以下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⑶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
剖析:总的来说,全文开头两段先记游,接下来写因“游”而引发的议论。从第一段仆碑上“华”的读音引发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的议论,得出要“有志”(或“尽志”)的结论。主要内容在第三段。
参考答案:
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的思考。做任何事情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至于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二是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悲夫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到“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剖析:可以从⑴过渡衔接;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⑶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⑴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⑶ 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结合,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的特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帮奶奶洗餐具
- 心中的泪
- 美丽的荷花池
- 勤奋学习的同学
- 军训会操
- 我钓到了一条大章鱼
- 学画画
- 学游泳
- 爬树摘梨
- 家,能遮挡风雨
- 擦楼梯
- 老师不在的一堂课
- 我的自行车
- 军 训
- 踢毽子比赛
- 关于提高学生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
- 关于实施主体化教学浅谈
- 谈论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方法
- 关于当代美国教师评价标准探微
- 论在探索与思考中推进新课改
-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 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
- 浅谈技校生的实习质量控制
- 谈论道德社会化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再造
- 关于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讨
- 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关于提高学生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
- 政府主导:国家助学的贷款制度构建
- 基于诚信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讨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将相和》重点词语
- 《将相和》教学案例
- 《将相和》教学实录
- 《将相和》课文导读
- 读《将相和》有感
- 《将相和》教学杂谈
- 《将相和》难句讲解
- 《将相和》佳句赏析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句式变化
- 《将相和》写作特点
- 读《将相和》有感
- 《将相和》片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