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必须“以注重感情和理性并重为特征,使学生感悟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课程,教学理当重视发挥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促进作用,且必须循循善诱地引发学生在积极认同与内化的心理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深切的情感体验。
《在马克思墓前的的讲话》是一篇为巨人树碑的经典作品,也是一篇能够唤起中学生崇敬与自励之情的很好的人生观教材。对开始步入青年时代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对如何“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能起到及时的感悟和启迪作用。
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力求做到“‘人'‘文'统一,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适当有机拓展,使他们了解马克思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卓越追求及其非凡的生命伟绩,激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切身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
【目标设计】
1、了解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的伟大功绩和深远影响,
2、激发对自我人生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3、领会课文化横为纵、严谨缜密的结构特点和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法设计】
对话交流,问题研讨。
【过程设计】
一、温故习新,切题导入
1、承前启后,衔接过渡。
2、解题切入,把握文体。
从解题入手介绍悼词内容表达结构方面的一般特点。
二、解读课文,分析研讨
研讨一:列宁在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对这位亲密战友的不幸去世,恩格斯在这篇讲话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悲痛、惋惜、崇敬、赞叹。
重点分析课文1、2两段的情感表达艺术。
略及课文其它各段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研讨二:找出课文中揭示全文中心的关键句段,说说它是怎样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
分析第二段在全文中的统领作用。
从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两方面归纳出主体部分结构提纲。
研讨三:课文第2段第一句话总括了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两个“对于”,先实践,后理论;后面五段分述却是先介绍他的理论贡献,后介绍他的实践功绩。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体会作者对马克思一生准确、客观评价的立意匠心。
文内:“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文外:马克思墓碑上名言:“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研讨四:课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由此导入,分析课文层层递进、化横为纵的严谨结构及艺术效果。
三、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延伸思考一:课文中恩格斯称赞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120多年过去了,今天,马克思还能称之为“最伟大的思想家”么?
引进英国1999年BBC网站“千年思想家”评选结果。
延伸思考二:马克思为什么能创造如此辉煌的人生业绩?在这座巨人的丰碑面前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何思考?
引进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作业设计】
课外网上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全文,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学习体会,以《生命春天的思考》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读后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露
- 明天的乌镇
- 一场篮球赛
- 我学会了煎蛋
- 这件事使我真后悔
- 父母心
- 课?美术课?
- 我学会骑自行车啦
- 幸运“53”
- 我的文具盒
- 今天的菜特别好吃
- 轮流值班
- 光彩夺目的春天
- 我的老师Ms.Parry
- 乌镇,我又来了
- 英国铁路:在国有私有间徘徊
- 画家笔下的“羊”
- 尼泊尔登山业遭遇雪崩
- 王室宝宝“生财有道”
- 怎样成熟地看外交
- 程咬金并非只会三板斧
- 惠普前CEO:“虎女”挑战希拉里
- “男胎早产,女胎拖月”说法科学吗?
- 百万德日战俘的劳动改造
- 神秘的古代“活人墓”
- 二季度仍有希望降息
- 如何不让假货蒙住?
- 景泰蓝,那一抹动人心魄的蓝
- 网络欺凌杀人于无形
- “大赦天下”,不止俄罗斯
-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范文:母亲这一生中的八个谎言
- 《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教学设计
-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1
- 《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教学课例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3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综合资料
-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范文: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 《回顾·拓展三》拓展阅读
- 《习作三·关爱》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1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4
- 互相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