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品读三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蜀道难》品读三题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

一、妙在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

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

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

二、才思放肆

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

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三、语次崛奇

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

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种小鸟
一个诚实的人
拾稻穗
做汤圆
我为妈妈自豪
批评
红烛
游中山陵
成语比赛
我心中的家乡
善待今天
老师,您真好
写成语比赛
我要飞
当兵年度总结
小学读书活动总结
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排查工作总结
2011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四项监督制度总结
2011年地税局档案工作总结
市环保局创建十佳文明机关汇报材料
创建优质服务病区总结
业务员十月份工作总结
安监站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地质技术员工作总结
大二班级工作总结
学生会生活部10月份工作总结
酒店前厅部2011年工作总结
医院检验科员工的实习总结
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改进
如何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找准定位 强化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
在小规模企业中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探讨
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及其审计对策
试论防范与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试论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部审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
试论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价值探析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企业虚增利润的手法及审计
审计效率及有效性与新审计准则
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粗浅看法
将企业价值观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疑难解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字词解释
《愚公移山》写作特点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愚公移山》课时训练
《愚公移山》通假字
《愚公移山》多义词辨析
《愚公移山》语法修辞
《愚公移山》课文题解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