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但是对于其作意和主题,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本世纪初以来,李白研究学者或沿用旧说,或对旧说加以补证,或对旧说提出商榷、自立新说,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玄宗幸蜀说。徐嘉瑞的《颓废之文人李白》持此说,该文假定《远别离》不是天宝初年后作,是咏幸蜀,那么《蜀道难》也可类推了。二诗大约在玄宗出长安后作。“李白起初听见谣言说明皇生死未卜,才作了远别离。忽然得了确实消息,才知道他是去四川,大吃一惊的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下又说一大篇咨嗟太息愁眉不展的话,都是抱怨唐明皇千错万错,不应该去四川。”王瑶在其《李白》中也认为:“孟棨《本事诗》记载贺知章曾经见过这诗,但这传说亦不可信;它开头就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而李白并不是由蜀中至长安的。”“和李白生平和思想联系起来看,应以萧说为是。”俞平伯的《〈蜀道难〉说》也同样认为萧士赟讽玄宗奔蜀说最可信。他认为《河岳英灵集》殷璠序说“此集起甲寅,终癸巳”不可靠。书名既为“河岳英灵”,所收当是已逝的作家,云“终癸巳”,其时太白尚在,离他卒年宝应元年,相距甚远。今本《河岳英灵集》是否殷氏之旧,或有出后人附益处固不可知。此说后来附议者寥寥。

送友人入蜀。詹锳的《李白蜀道难本事说》认为,《蜀道难》和《剑阁赋》、《送友人入蜀》“俱是先后之作”,“当在天宝初间,时太白方在长安未久,尚未得志”。《蜀道难》,敦煌写本诗选残诗作《古蜀道难》,则其本为规模古调当可想见。阴铿《蜀道难》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所以其旨意当是劝告友人,谓功名不可求。王运熙《谈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据《河岳英灵集》的编辑年代,推断《蜀道难》的作年至迟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前,证明萧士赟讽玄宗奔蜀说不可信,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作,采用乐府旧题,描绘蜀地道途艰险和环境险恶,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

咏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樊兴在其《〈蜀道难〉的寓意及写作年代辨》中认为,《蜀道难》是天宝元年李白刚到长安时所作,它主要是歌颂了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后来王启兴的《〈蜀道难〉新探质疑》也认为《蜀道难》是借乐府旧题极写雄峻奇险的蜀中山川。康怀远的《〈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的作品》则认为《蜀道难》作于蜀地,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代表作,重点是表现“蜀地之险”,别无寄托。乔象钟的《李白〈蜀道难〉补议》认为,从前人的文学作品看,咏叹蜀道难者,远不及歌颂锦城乐者更为热烈;而蜀道,在蜀人的眼中,又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道路,李白作此诗就是对这条奇光异彩道路的描述。

仕途坎坷。郁贤皓在其《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中认为开元十八年,李白初入长安见贺知章,写《蜀道难》寓功业难成之意。稍后安旗撰专文《〈蜀道难〉新探》,明确提出此说。她认为,《蜀道难》作于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之间,是李白首次入长安困顿蹭蹬失意之作,是作者经历一番大幻灭以后谱出的血泪交织的乐章,因而它是对唐王朝的阴暗面的揭发和批判,认为从李白惯用的艺术手法看,《蜀道难》用比兴手法,以蜀道艰险寄托对仕途坎坷、现实黑暗的愤郁。她后来又陆续发表了《〈蜀道难〉求是》、《〈蜀道难〉新笺》、《我读〈蜀道难〉》等文章,继续申述其对《蜀道难》寓意为仕途坎坷的说法。另外,柯昌贵的《说〈蜀道难〉的主题》也持此说。

隐喻黑暗现实。姜光斗、顾启的《〈蜀道难〉作年与主题思想质疑》一文,认为该诗的主题应是隐喻玄宗后期李林甫专权时政治黑暗、仕途艰险的社会现实。黄东黎的《〈蜀道难〉新辨》认为,《蜀道难》的创作时间当在天宝元年十一月至天宝二年三月间。是李白奉诏进京初的作品。它正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前夜,通过极力描写蜀道的艰险,深刻地揭示出盛唐时代的社会矛盾,表达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持此观点的文章还有钟元凯的《〈蜀道难〉──天宝治乱转关的缩影》。

多重寓意说。袁宗一的《略论〈蜀道难〉之有无寄托》则认为《蜀道难》作于天宝三载春,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仕宦之途失败后,借友人入蜀之机,描写入蜀途中的险阻,抒发理想幻灭的痛苦,怀才不遇的悲哀,备受屈辱的愤懑,以及当时社会阴暗面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感情。

──原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抓鱼
看春
茶杯碎了
说声对不起,好难好难
做不倒翁
一件事
竞选纪律委员
一件感人的事
星期天
我与表哥
梅花
失而复得的手机
春天来了
心愿
我校第八届拔河比赛圆满结束
纪念少先队建队周年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大学生挑战自我应战书
施工队应战书
少先队感恩节主题活动设计
新队员入队活动方案
文明礼仪进学校大型活动工作方案
高一班级间的应战书
小学欢乐社区行活动方案
教师节班队活动方案
中考应战书
中年级“合作之旅”团体活动方案
班级挑战书与应战书例文
2011届高三理科应届生挑战书
中小学“我爱经典”三进活动方案
“我游戏,我快乐”红领巾游戏节活动方案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2)法学理论论文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6)法学理论论文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4)法学理论论文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情景预防(2)法学理论论文(1)
辩证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法学理论论文(1)
罪刑法定原则中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冲突(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10)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物权行为理论(3)法学理论论文(1)
论无过错责任原则(4)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2)法学理论论文(1)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5)法学理论论文
罪刑法定原则中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冲突法学理论论文(1)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法学理论论文(1)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一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二
《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三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狼牙山五壮士》写法引读教案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五
《再见了,亲人》“主导 自学”式教案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一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二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