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古人喜欢登高,或登山,或登台,或登楼,而且“登高必赋”,留下了不少名篇。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赋,小子歌者何?’”《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登高必赋”或“登高能赋”就成为古代大夫必备的九种才能之一,于是登高与赋诗就紧紧地连在一起。

综合历史文献,可知“登高”有三种情况:

1、笼统地说升至高处。如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写《卖柑者言》的刘基的《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这是随意而登,不指明时间地点。

2、九月九日登高。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着一段传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这则道家的传说显然是要让人们关心家人,要“常回家看看”。后人每至九月九日都要登高饮菊花酒,其内涵也泛化为对亲人故交的怀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称代表。

3、指正月初七(人日)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陶渊明《移居》之二:“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可见,登高赋诗的佳节,春秋都有。秋当然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春则指正月初七和十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上与登高。”

总体上看,登高历经魏晋唐宋诸代,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而怨春和悲秋则成为主要题材。登高之作的总体基调也必然是忧愁、悲哀、痛楚,具有强烈的悲情特征。其情感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变化、国家的分合治乱有着基本同步的规律。周秦之际多是亲情之念,如《诗经》中的《东山》、《陟岵》等篇,汉魏之时则偏于乡国之恋,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杂诗》,唐宋以下更多友情之思,如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确是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写亲情之念,乡国之恋,友情之思的作品中往往饱含着作者对社会、国家、人生的忧患意识,使悲情更加浓重。杜甫的《登高》堪称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糅合了登高和悲秋两大主题,登高是从空间上感受自然的博大永恒,悲秋是从时间上把握生命的脉搏。一位潦倒多病的老翁,在急风、哀猿、白沙、黄叶的肃杀秋景里,抒发着沉郁的家国之痛。而“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让我们顿悟出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地行进中,迸发出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以超凡的心志,笑对人生世事的苦难。这就是杜甫!

──原载《天津日报》专副刊,经报学院,第13版,2004.2.1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熟悉的一个人
书——我的好伙伴
机器保姆
友之乐
乐开怀
我家的小院
月球奇遇
橘园四季
性格转变
文具大争论
好心人
阿星和博士聊天
外星人来我家
一定要跑,拼了命跑
时光“倒流”
对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思辨(1)-传播学论文(1)
计算机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1)-传播学论文(1)
《六韬》的管理思想(1)-传播学论文(1)
绩效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运用的探讨
物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探讨(1)-传播学论文(1)
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及其控制和审计研究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1)-传播学论文(1)
浅谈建筑电气工程审计的几种方法
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传播学论文(1)
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
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经济属性及收费政策(1)-传播学论文(1)
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市公司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传播学论文(1)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评析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尾巴的故事──《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案例及评析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小壁虎借到尾巴之后──《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