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5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新老师
- “变声”老爸
- 她
- 洋娃娃-小纱美
- 我的好朋友王苑奇
- 王彤
- 我家之最
- 杀死蚂蚁的N种方法
- 我的野蛮表妹
- 我们班的头号“懒人”
- 自我介绍
- 我最“讨厌”的老师
- 我最敬佩的人
- 黄阿姨
- 《三十六计》之活学活用
- 数位落差
- 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
- 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 扫黄经济学―― 仿效加里?贝克尔
- 论知识经济中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 客观看待流动资金紧张问题
-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演变
-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 网络经济的运行模式与竞争策略
- 小议“出口退税”
- 为知识经济服务的公共政策
-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 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三
- 《艾滋病小斗士》教案之二
- 《黄山奇松》说课稿之二
- 《黄山奇松》教案之三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四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一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五
- 《黄山奇松》教案之一
- 《艾滋病小斗士》教案之三
- 《黄山奇松》说课稿之一
- 《艾滋病小斗士》教案之一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二
- 《黄山奇松》教案之四
- 《艾滋病小斗士》课文内容
- 《黄山奇松》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