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什么叫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呢?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上帝,但是我们有一个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一点都不神秘,天道就是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基本社会秩序的强化,把它强化到了上升到了一个天道的这样一个高度上。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天道永远高于人道,人道永远不可能达至天道,也就是说不可能和天道重合,或者超越天道。而天道又给人道提供了一种指向,它是指引人道发展的一种力量,那么这就是疏离。这个疏离你不要以为它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于人道的天道,让我们不断去追求。同时人道与天道还有亲合的一面。这种亲合的一面就是说天道来源于人道,同时它又要还于人道。但这个还于人道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在整个传统文化当中,包括我们现在每一位中国人当中,我仍然指的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如果你心里面还存着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指的就可能包括你,包括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

那么杜甫的这两首诗,他是怎样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呢?我们看他的《登高》,《登高》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你看首联,起句突兀,可以说如狂飙来自天外,一下子就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当中,同时又透显出儒家所说的,那种刚健不息的大化流行,当然它的基本情调是扩大而深沉的。自从宋代的严羽以来,我们对诗圣杜甫的诗,一直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艺术特点,就是沉郁顿挫。但是历来没有人解释沉郁顿挫,到底在文化上是什么含义?我们通过从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来赏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沉郁就是指他的浓烈的悲剧意识。而顿挫就是在这个浓烈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上,经过这种艰难的过程,来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了超越,这就是顿挫。从文化意义上讲,沉郁顿挫,它指的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颔联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家最喜欢的我想是这句诗。那么这句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其实它的精神内涵是一样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其实也不过是长江岸边的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棵树能有多长的寿命?一片树叶能有多长的寿命?那么对于滚滚的长江,对于无尽的长江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应该说是没有希望没有价值的。但是你只要把无边的落木融入到滚滚的长江当中,从精神上和滚滚的长江融为一体,那么你就获得了永恒。你不要只想到你自己是一片落叶,是没有价值的,你还要看到这滚滚的长江,这无尽的长江。这就是在给我们指出了悲剧困境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下面两句是下面的两联,实际上是对上面两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的一种解释。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现在的读者觉得好像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如果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你曾经经历过沉浮,经历过艰难的时事,你再深入杜甫的心灵,你就会感觉到杜甫这四句诗确实是非常沉郁,沉痛。但是在沉郁和沉痛之中,有什么呢?又透显着一种豪迈,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一个基调。后面的四句它其实还是一种超越,而这个超越它不是廉价的,为什么呢?艰难苦恨,这个艰难苦恨是成为超度的梯航,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什么呢?主要表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疏离。这里边并不是没有亲合,我已经说过,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悲剧意识的一个最大特点,它讲究的是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执著与超越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也就是说具体到这首诗当中,既有疏离也有亲合。但是这首诗最重要的是人道和天道的疏离,你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就是表现了这种天道高高在上,而人很难企及。当然还有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表现的是以疏离为主的一种亲合。

那么是不是他的诗当中就没有以表现亲合为主的呢?有,那就是著名的《秋兴八首》的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在这句诗里,你可以看到秋霜化为玉露,你秋天不是来了嘛,你不是要凋零万物嘛,你不是要令万物肃杀嘛,可是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这种美就是一种爽利之美,你看秋霜都化为玉露了。所以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话我就可以证明刚才我说的那个,人道与天道的亲合,你要想人道和天道合为一体,你的人格就必须达到很高的境界,达到怎样的境界呢?达到一种能够包容天地的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耳顺就是我听见什么话都顺耳。说可能吗?可能。也就是说人格境界到了可以包揽一切外事外物的这样一个程度,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件事情,在他来看,都是丰富他发展他的一种精神资源,而对他没有任何损害,这就叫耳顺,这就叫德配天地。所以在德配天地仁者的眼中,秋霜化为玉露,至于下面说“巫山巫峡气萧森”,至于下面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不仅没有像李贺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那样厚重那样凝重,不仅没有那种感觉,反而使人感觉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为什么呢?已经有了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你再困难再萧瑟的秋天,再艰险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被包容的。所以这两句黑沉沉的阴森森的诗,在这里一点都不显得沉重,只能显出抒情主体的这种宏大的气魄,这就是人道与天道的亲合。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巫峡,他又想到了成都,他从成都来到了巫峡,两开,在成都开,在巫峡开。“他日泪”,将来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时刻,我想到今天的情景的时候,我会为此而感动得感伤得流泪,这就叫“丛菊两开他日泪”。问题是下面一句,“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个时候出现了孤舟,孤舟是系在哪里呢?是系在故园的心灵上,也就是说游子是思念故园的,关键是最后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联诗是万家灯火的感觉,“寒衣处处催刀尺”,秋天来了,要做寒衣了,催动了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晚上打布的声音在响起,这是一片人间焰火的情景。你不要小看这人间的情景,它恰恰是由上面的“玉露凋伤枫树林”的那种由情感而包容的天道,回到了人间的人道。以天道始,以人道终。天道和人道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这样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循环,是一种超越性的亲合。我们在现实当中,实现了由天道回到人道或者说由人道升华到天道,再由天道回到人道的这样一种亲合。等你读完了这首诗,你的心理就被抚慰了一遍,为什么呢?你的整个价值建构的精神历程,就走了一遍。这就是我要说的人道与天道的疏离与亲合,这也就是杜甫诗的沉郁和顿挫。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语言,人类的骄傲
在细微中寻找大千世界
此时有声胜无声
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
语言与沟通
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
双赢的智慧
语言—沟通的加速
真正的天堂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水的凝重 山的沉稳
千斤之舌
任是流行也精彩
双赢的智慧
2012年国际秘书节秘书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谈企业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新思想
人才战略决定企业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七次会议举行
人才资源及其建设初探
电信资费管理出新规 秘书台等业务开通须经用户同意
世界著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精萃
秘书工作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
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初探
略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务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服饰行业员工敬业度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刘萍秘书长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调研
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探析
突破人才瓶颈
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和目标体系比较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之四
《松鼠和松果》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之二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之三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之三
《美丽的小路》片断赏析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之三
《两只鸟蛋》片断赏析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之二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之四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之二
《失物招领》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之二
《棉鞋里的阳光》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