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2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文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文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者进行比较重赏。

先说《琵琶行》。白居易在无意中为琵琶女的精妙演奏所吸引的。当时他的心境真可以说是愁苦难捱:贬谪九江之孤(小序中说“予山官二年,恬然自安”并非真实心境),不闻丝竹之闷,秋夜送客之凉,醉不成欢之惨交织在心。这时忽闻铮铮琮琮的京都乐曲,真乃犹如天籁之音,心情大动,兴绪猛起,所以后来的弹奏,是用他的心来“听”的,那是琵琶女在用音乐诉说作者的无边心绪啊。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作者眼里,那妇人紧了紧弦,便觉“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至于《霓裳羽衣舞》和《六幺舞》,更能引起他的回顾,暗示自己曾有过那么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显示了莫大的快慰。这时的琵琶声欢快明朗,节奏分明,闻之欲舞,听之欲痴,清脆悦耳,激越清柔,像骤雨一样热烈,如细语一般芳醇,珠玉扣盘,妙不可言。这种音乐忽高忽近,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衬托了作者曾经有过的得意与热情。故而“大珠小珠”实是落到了诗人的心坎上,铿铿有声。接下来“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乐声逐渐沉咽,以至于无。熊熊燃烧的火焰熄灭了,美丽的色彩消失了,留下的是一堆灰烬,间以零碎的火星,发出暗红的光——这就是此时的诗人,遭遇巨挫,远徙九江,漂沦流落之凄,不闻丝竹之孤的一番腹底衷肠正从琵琶女的弦底汩汩流出;终于谪居九江后,便“此时无声”了。但这决不是作者所甘心的结局,所以接下来的乐曲高潮也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慨之情。“银瓶乍破”之烈,“铁骑突出”之猛,绸帛撕裂之惊无不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愤难平!这样看来,琵琶女演奏的不是音乐而是诗人的心底波澜,如此知音怎能不让人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

我们再来看看《明湖居听书》。老残去听书的地点是正正经经的戏院。心情也很简单:慕名而来,为听书而听书,所以应该是兴味盎然的。也许还在人声嘈杂的等待中喝了茶水儿,嗑了瓜子儿也未可知。他看到的白妞作为当红的职业艺人也大可不必羞羞答答,欲说还休,于是便觉到了秀媚脱俗,明眸善睐的朗润。那么在欣赏音乐时的老残心态或许比白妞更纯粹(没有倚声逐利的想法),所以在关于“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等语言也更侧重表现人物舒服的感觉,与情感无深切关系。其中用的一系列比喻及通感也大都是有力的、明快的、绚烂的,读者只要想想钢丝入天、飞蛇盘旋、泰山日出、花坞春晓等便可体味得出。作者竭力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想象:“恍如由来傲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象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这是纯音乐的享受,并无弦外之音,与个人坎坷,情感历程无甚关系。

《明湖居听书》中的听众是贵人、闲人,早为白妞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采,所以一曲歌罢,“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至于白妞的个人遭际如何,与各位听众有无这方面的共鸣,则不必为人所详。《琵琶行》中的听众是迁客骚人,他们不是主动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坦敞的心扉,且一旦被打开,无尽怅惘便在乐曲的引导下汩汩流淌,不可遏抑,音乐既罢,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于是在很多人看来,《琵琶行》中听者曲罢默然的反应比《明湖居听书》中“轰然雷动”的叫好更高明许多。

其实,诗文虽异,各有佳妙。固然存在作者创作上的差别,但对声音的不同感觉和描摹,却都是与作品人物的不同心境保持高度的一致的。所以,从创作背景出发,知人论世,才可能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这也成为我们读懂作品,读出妙味的一把钥匙。当然,音乐感发人心,最能拨动人心底情弦的道理早已人所共知,前人亦有过太多的精辟论述,但据笔者的教学实际来看,一些年轻朋友在具体品读该类文章时,仍缺乏这种认识,这就使得对作品文学性的鉴赏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就他们熟悉的篇目再加以印证,而《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正是进行这种比较认知的最佳范例。不过《琵琶行》里秋江月夜的意境,失意感伤的品调更能引发一般文人的共鸣,也就更为人所喜爱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江南雨
算“24”点
“祖孙三代”
我爱福州的榕树
“SOS”紧急呼救
我的启蒙老师
爷爷又醉了
一张美金
能源家族里的评奖会
藏鸭记
一块西瓜皮
黑色的多“恼”河
“捉”月亮
电脑进农家
最近比较烦
部队个人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团委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要点
环保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XX年市教育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XX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医院)
市经委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路街道妇联上半年工作总结
XX年部队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
XX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药监局
妇委会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乡政府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组织部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供电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
农村信用社上半年工作总结
教育局半年工作总结
审计失败诱因:一种狼群行为视角的解读
浅析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政府审计信用危机治理
审计质量判断标准: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并重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在采购合同中的应用
关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若干问题的探讨
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披露影响因素
中德民间审计比较及启示
关于取消计提公益金的思考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链审计模式探析
独立审计的成本费用分析与控制
XBRL技术发展现状及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负债结构视角的财务预警初探
美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鲁庄公的“鄙”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读《曹刿论战》札记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新论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与《曹刿论战》情节设置比较谈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曹刿论战》难句解
《曹刿论战》注商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