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1、针对梁惠王的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这里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论辩艺术?

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善用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个特色,这一点同学们还可以从《语文读本》中的《鱼我所欲也》中加以体会。另外,善于抓住辩论对方的心理、好恶,吸引对方,牢牢把握辩论的主动权,也是孟子论辩艺术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加以体会。

2、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

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驱而之善”),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3、从课文的第3段和第4段看,孟子的语言有何特色?

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各用了一组排比句:

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些排比句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气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什么?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5、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要表明什么?

表明统治者的荒唐,同时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永不摧毁的毅力,比钢还硬的坚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我们渴望这样的老师——读《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有感
心灵的登高——读《钢铁是怎样炼成》有感
美丽的呻吟——观《禁毒》有感
争做生活的强者—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红军战士你们真棒!——《长征》读后感
纯真的友谊—读《一只蝴蝶》有感
感恩
《青少年法制教育》观后感
观《梦想中国》有感
读《张海迪》有感
假文盲
观《假文盲》有感
假文盲
读《小抄写员》有感
社团先进个人申请书材料
市文明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申请报告
2011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大一优秀团支部申报材料
2011年优秀团支部申报资料
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五篇
烟草专卖局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市政府工作回顾
高级教师申报材料
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总结
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电力局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汽车售后年终总结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
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
内部审计在改制企业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会计舞弊与审计
浅析国家审计机关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加强廉政建设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信息系统审计师是怎样炼成的
浅论网络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国家审计公告的法律研究
对内部审计处罚权的探讨
如何做好人行内审综合分析工作
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规范审计基础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解析
浅议存货审计
康桥再会吧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追悼志摩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雨巷》品读
我所知道的康桥
我用残损的手掌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