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去也。”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第三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第四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个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第五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电脑,我想对你说
家乡的变化
建议书
给贩毒贩子的一封信
给妹妹的一封信
给伙伴的一封信
我把幸福告诉你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把幸福告诉你——抓螃蟹
给东方第一哨所的叔叔的一封信
写给小伙伴的信
环保,点点滴滴也是开始——给全市人民的建议书
给美国朋友的一封信
期待父爱
两地分居工作调动申请书
贷款申请书
文体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酒店领班申请书范文
市人事局纪检监察人事工作总结
十佳大学生申请书
司法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申请购置设备的报告
士官留队申请书范文两篇
交通局上半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总结
农业财务核算组工作总结
团市委机关效能年活动上半年工作小结
“执政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活动总结
一级士官申请书
两地分居请调申请
博弈与现代审计制度
入世对我国审计的影响与风险防范
如何规范审计收缴处罚款项解缴入库
规避审计风险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及关键点例析
论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
CPA防范风险的新举措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不同点
债转股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浅议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地方商业银行审计应注重特色
行业会计制度下的年报审计调整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走出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
截止期测试在销售收入审计中的应用
《雨巷》教学设计
《诗两首》词语解释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结构图示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