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谈“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句的科学依据
人教版(包括各地的版本)高一语文第一册选有荀子的《劝学》一文,其中有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中的“声非加疾”不符合客观实际,观点错误。
为什么呢?请让我先从什么是“声音”说起。
有人说:“耳朵听得见的就叫声音。”有人说:“它是会响的。”有人干脆这么说:“打鼓发出‘冬冬’的声音,拍掌发出‘啪啪’的声音,打桌子发出‘彭彭’的声音……”显然,这些答案来自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马虎一点的话,我们可以说他回答得对。不过,假如一个物理学家也这么回答的话,恐怕大家就要笑掉大牙了!
当然,物理学家却从来不会这么回答。他们往往先不说话,而是找来一面鼓,把一些小纸片撒在鼓面上,然后敲打鼓面。这时,可以看见小纸片在鼓面上兴高采烈地跳着“迪斯科”,而鼓发出“冬冬”的响声。当鼓敲得重的时候,纸跳得就高,“冬冬”的声音就响。敲得重的次数越多,“迪斯科”扭得就越快,“冬冬”的鼓声也越密。最后,物理学家才会给你解释:声音是由于空气震动产生的,和鼓面接触的空气,像鼓面上的小纸片一样受到震动,产生声波,这种声波也就是“耳朵听的见的”、“会响的”──声音。
我们知道,鼓面震动时,不时向外作凸──凹──凸──凹……的运动,和鼓面接触的空气也就随着鼓面作凸──凹──凸──凹……的运动,空气的体积不断被压缩──膨胀──压缩──膨胀……空气的密度也产生变化,不断地呈现密──疏──密──疏……的变化。鼓面附近的空气一边发生这种变化,一边把这种变化传递给离鼓面更远的空气……这样不断地继续下去,传入人的耳鼓,产生声音,这就是声音的传递运动,当然,这种运动频率极快。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解释荀子说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道理了。
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空气的压缩和扩散会产生影响。如果你“顺风而呼”,那么,风对你的声音的传播无疑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声音顺着风传播,就好比是顺水行舟,因为风会使本来就传得飞快的声音更加神速,使它的压缩──膨胀──互缩……的运动更加剧烈,声音中的逆风方向的声波受到阻挡,有一部分被挡回来,和顺风的声波重迭在一起。这样,声音不仅在传播时因速度加快而损耗减少,而且还会在传播时意外地得到一些音量,和无风时相比,怎么不会“而闻者彰”呢?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的自然现象很容易被人们感知,除了顺风而来的声音确实比逆风而来的声音响亮外,可能心理作用也是一个因素。因为顺风听音非常清楚,而逆风听音却很模糊,两者相互一比较,顺风听音的清楚性当然就更加突出了。
另外,用分子震动论来解释“顺风而呼,而闻者彰”的道理也未尝不可。发声物体在震动的时候,撞击了贴近它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分子,这些分子接二连三地撞击贴近它们的分子,声波就传到远方去了。有风的时候,分子接二连三的撞击运动进行得会更快、更剧烈,听的人也就觉得更清楚。
可见,“顺风而呼”,声音加疾了,而并不像荀子说的“声非加疾”。荀子所说的“声非加疾”虽然不正确,但他说的“而闻者彰”却是合乎科学理论的。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两千多年前荀子,只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清楚这些道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才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坚守理想
- 这就是我
- 我从电脑游戏中学到了语文
- 我的理想
- 这就是我
- 我的理想
- 这就是我
- 我的理想
- 这就是我
- 人生一世,孰能无败
- 人生的作文
- 人生如灯冷静
- 我心中的理想
- 人生的转折
- 这就是我
- 施工现场防火规章制度
- 建筑师眼里的城市地标
- 施工项目管理创新与实践
- 浅析中国建筑文化
- 关于房地产与小区规划的浅谈
- 重视发挥安全设备的作用
- 多个标段均为第一投标人能否都中标
- AutoCAD文字输入全攻略
-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方法的分析
-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创建始末
- 浅谈建筑学
-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CAD建筑制图秘籍
- 招标活动中是否该设标底
- 做好预防工程施工中的坍塌事故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点字词意思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随堂练习-----巩固篇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雷锋生平与简介
- 《泉水》美文欣赏 山茶花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点问题探究
- 《泉水》写作指导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训练素材
- 《泉水》随堂练习-----提高篇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相关作品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整体阅读感知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雷锋事迹
- 《泉水》考点练兵
- 《我不是最弱小的》重难点分析
- 《泉水》美文欣赏 丑小鸭
- 《泉水》教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