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师说》中“ 之”的用法

《师说》中“ 之”的用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4-12-20

《师说》中“ 之”的用法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

例如: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册第683页对该句的“之”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按此说,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其实这里的“所存”即为“存在的地方”,显然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作谓语。由此看来,这里的两个“之”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的。因此该注是不可取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四、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五、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两个“师之”中的“师”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师之”即为“以之为师”,亦即“把他当作老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

第二个“之”代“童子”,即孩子。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5、问之,则曰……

译为: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为: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六、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七、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例如: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课上的笑话
父爱
童年的心声
雪中暖
国庆60周年华诞—观后感
战胜孤独
我的数学小故事
微笑,只为了遗忘
留在心底的风景
我的探险梦
唯有亲情最可贵
理想
倒过来的恨
同是15岁
美丽的月亮湾
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因素分析
简析高速公路ETC电子收费系统的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关于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浅谈乡镇私营企业应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合同管理风险预防研究
乳山市运用“大数据”招商的做法与经验
商业文化在云南谚语中的体现
谈对企业高效管理的一点见解
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现代商业经济下从“公厕文化”里看中国
企业统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晋城科技三十年巡礼
基于市场需求的香港婚庆培训模式分析
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信息化
油品销售企业非油品业务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四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三
纲要评注法教《林海》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毕业赠言》教学设计之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毕业赠言》自主式作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