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1、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

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观《老夫子反斗侦探》有感
《希尔屋里的秘密》——我的读书心得
快乐的梦--童年
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生命的价值——读《爱的教育之毅力》有感
《巧奔妙逃》观后感
珍爱生命
读《光辉转折长征奇迹》有感
读《一夜的工作》有感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
朋友
让世界充满爱——读《爱的教育》有感
主宰自己的命运
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战士——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优秀团员推荐材料
财政局2011年工作总结
服务中心青年文明号申报材料
申报省优秀共青团员事迹材料
体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困难补助申请书
共青团护士优秀团员申报材料
2011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12年上半年基层组织工作总结与下半年计划
学习先进个人申请书
2012年市科协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1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优秀共青团员申报材料
广播电视局2011年工作总结
省级房管局青年文明号申报材料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创新对策
整合资源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化发展
关于贯彻审计纪律“八不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深化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
政府财政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财政效益审计问题的思考
学习独立审计准则的几点体会
浅析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组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
谈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审计的影响
国外商业银行审计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当前审计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积极探索建立审计项目组运行机制
政府审计发展十大趋势
试论乡镇审计如何健康发展
正确把握审计定位 推动审计工作新发展
《沁园春·长沙》特殊句式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比较
抒尽襟怀一“独”字──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大境界·高格调·重手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格高调远景,豪迈激荡情──对《沁园春·长沙》的多层理解
描写秋天的诗句
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学法引导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多元视角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法提示
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