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9
《师说》问题探究
1、《师说》中的“古人”指的是什么时代的古人?
应该是先秦两汉的古人们。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什么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三十五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另外,《师说》是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至此,文中的“古”所指时间就很明显了,应该是先秦两汉。
2、《师说》中“君子”、“圣人”各指什么人?
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人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第一处和“众人”相对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所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人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至尊以后的特称。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5、《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⑴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⑵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清洁工
- 飞天扫帚
- 同桌之最
- 妈妈=! ? 。
- 咱家有宝
- 财迷小姨
- 我的爸爸
- “尖叫鬼”
- 我的自画像
- 夸夸我的好朋友
- 我的个性男友
- 哎!我
- 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最喜欢的人
- 行为经济学
- 新经济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评述
- 正说反说新经济
- 2008奥运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分析
- 浅谈中西部开发的意义
-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分析
- 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对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的研究
- 新经济与传统理论
-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
- 探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 浅谈行业协会如何应对反倾销
-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下)
- 《莫泊桑拜师》教案之二
- 《夹竹桃》教案之一
- 《莫泊桑拜师》教案之三
- 《夹竹桃》教案之三
- 《理解的风筝》课课练
- 《广玉兰》课堂教学实录
- 《广玉兰》说课稿之一
- 《夹竹桃》教案之二
- 《莫泊桑拜师》教案之一
- 《广玉兰》说课稿之二
- 《夹竹桃》说课材料
- 《广玉兰》教案之一
- 《广玉兰》教案之二
-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
- 《莫泊桑拜师》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