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1
《师说》难句解析
1、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孰”是疑问代词“谁”,“而”是表转换的连词,“其”是指示代词“那”。全句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疑?有疑难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成为疑难问题的,终究不能得到解决。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经常连用,意为“因此”。“无”是“无论”的意思。“所存”是“所”字结构,可译为“存在的地方”。全句译为:因此无论(地位)是贵是贱,(年龄)是大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为人称代称,前一个为“他们”,代“古之圣人”,后一个为“他们”,代今之众人,“焉”是语气词,无实义。“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全句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随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师”作动词“从师”,“小学”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小学”,而是“小的方面学习了”。全句译为: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5、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与彼”中的两个“彼”分别指代老师和学生。全句译为:问他们,(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如是而已。
全句译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玫瑰树根与细流
- 我的家乡
- 难忘那张脸
- 珍惜这份淡淡的幸福
- 梦想
- 鸟的斗争
- 分离
- 雪花飘落
- 事与愿违
- 社会实践活动有感
- 俯视,仰望
- 成长的故事
- 重生吧,青春
- 光
- 成长的路上
- 中国社会艺术考级现状分析
- 为什么只见哈佛女孩不见哈佛男孩
- 泸沽湖(二章)
- 罗家伦与印度国旗的制定
- 积水·奔驰(外二章)
- 《乡村》:圈地运动中农村的真实写照
- 世界上最有名的大脑
- 诗六首(2)
-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 在看一个人的云(二首)
- “明星”训诂
- “支付宝女王”彭蕾
- 时间也是“变色龙”
- 动漫艺术与基础美术互动关系的研究
- 撒油啦那,犬养的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学案(共两个课时)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学案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学案
- 09年-10年中考试题集锦:陈涉世家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学案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繁星》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冰心诗三首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 中考语文名著基础知识题复习:《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