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杂谈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新课改现状及思考〗
四、教师要在教材的使用上下功夫
从内容的量上看,高一新教材(人教版)多于旧教材;从选文内容的难度上看,新教材难于旧教材。在教材使用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不能按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之一是要讲的内容多,结果是求全不全。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办法之一是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目标上要有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该舍则舍,尤其是不要在一些概念上浪费时间。举个例子:模块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动物的游戏之谜》,我在讲课时,预设从短语的结构入手,中心词是“谜”,修饰语是“动物游戏”,而“动物游戏”又是一个偏正结构,“游戏”是中心词。想通过这样的语法分析来确定“谜”的地位。可当问到题目是什么结构时,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有的答出是偏正式,当问他“正”是什么时又答不出了。
又如,在试验班学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我提出的问题是: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想想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从启发中提炼出几个概念。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出的答案不是概念,而是一个句子。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懂什么是“概念”。我把“概念”换成“关键词语”时,他们马上就从所写的句子中找出了。
这两个案例启发我:我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我的问题语言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其实,学生知道重点是“谜”。他们凭语感就能感受到,学生对逻辑知识中的“概念”陌生,对阅读知识中的“关键词语”熟悉。这说明我还是在知识上强调过分了。
仍然没有跳出以往的“重知识”的圈子。我们是该反思了,这样的无用功是不是占去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我们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的吗?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怎么教”是重要的,但其基础却是“教什么”。首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想“怎么教”,这恐怕更有现实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鞭炮
- 我爱椰子树
- 淘气的小猫
- 妈妈生病了
- 引蛇出洞VS守株待兔
- 春天的新发现
- 新年前夕
- 小山
- 我家的小鱼
- 妈妈生病了
- 捡石子
- 我爱祖国的春天
- 妈妈发烧了
- 我给妈妈做饭吃
- 童年趣事
- 少儿舞蹈活动课教学设计
- 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 浅论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
- 论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 浅析《千手观音》的创作与表演
- 分析气质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 浅谈练就歌喉悠扬音
- 浅谈“快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
- 论电佣《刘三姐》的音乐魅力
- 分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 如何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 浅论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结构
- 从通俗音乐入手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
- 如何让“兴趣”带着孩子畅游音乐殿堂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 《找骆驼》教案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
-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 《玩出了名堂》教案
- 《我们成功了》(1篇)教案
- 《我不能失信》教案
- 《秋天的图画》教案
-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案
- 《一分钟》教案
- 《北京》教案
-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 《欢庆》教案
- 《看雪》(2篇)教案
- 《葡萄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