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杂谈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新课改现状及思考〗
四、教师要在教材的使用上下功夫
从内容的量上看,高一新教材(人教版)多于旧教材;从选文内容的难度上看,新教材难于旧教材。在教材使用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不能按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之一是要讲的内容多,结果是求全不全。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办法之一是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目标上要有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该舍则舍,尤其是不要在一些概念上浪费时间。举个例子:模块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动物的游戏之谜》,我在讲课时,预设从短语的结构入手,中心词是“谜”,修饰语是“动物游戏”,而“动物游戏”又是一个偏正结构,“游戏”是中心词。想通过这样的语法分析来确定“谜”的地位。可当问到题目是什么结构时,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有的答出是偏正式,当问他“正”是什么时又答不出了。
又如,在试验班学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我提出的问题是: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想想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从启发中提炼出几个概念。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出的答案不是概念,而是一个句子。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懂什么是“概念”。我把“概念”换成“关键词语”时,他们马上就从所写的句子中找出了。
这两个案例启发我:我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我的问题语言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其实,学生知道重点是“谜”。他们凭语感就能感受到,学生对逻辑知识中的“概念”陌生,对阅读知识中的“关键词语”熟悉。这说明我还是在知识上强调过分了。
仍然没有跳出以往的“重知识”的圈子。我们是该反思了,这样的无用功是不是占去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我们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的吗?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怎么教”是重要的,但其基础却是“教什么”。首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想“怎么教”,这恐怕更有现实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迟到的礼物
- 机灵的我
- 与众不同的礼物
- 雨
- 军旗大战
- 黑板、粉笔和黑板擦
- 让小鸟帮大树捉害虫
- 丢手绢
- 仙人掌
- 父爱和母爱
- 虚惊一场
- 妈妈的爱
- 可爱的小白兔
- 我喜欢的小动物
- 儿童公园游记
- 作文评讲中注重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 试论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妙处
- 试论如何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增强职校班级凝聚力的实践与思考
- 逆境中奋起的布朗
- 钨丝同步抽丝机的设计
- 浅谈思品教学中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 融合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幼儿礼仪的研究
-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 用精致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 幼儿教育的适时与适度研究
- 语文教学重在阅读的探讨
-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 桃花心木教案08(第二课时)练习
- 桃花心木预习指南2练习
- 桃花心木之教材分析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5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7(第二课时)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2练习
- 匆匆
- 桃花心木教案B案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6(第二课时,附反思)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4练习
- 桃花心木预习指南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3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A案练习
- 桃花心木教案09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