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雷雨》教学设计之四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父母,我的老师
- 可恶的白头发
- 沉着应战才会赢
- 新编龟兔赛跑
- 记一堂口语交际课
- 我家的布娃娃小狐狸-
- 和星星的一次谈话
- 妈妈,对不起
- 一场家庭风波
- 说名道姓
-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 感人的一幕
- 温暖的母爱
- 心惊胆跳的夜晚
- 人们,停止破坏环境吧!
- 如何鉴定审计证据(1)
- 汉语研究的方法论(1)
- 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1)
- 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1)
- 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的再思考(1)
-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内审工作有待加强(1)
-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1)
- 《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1)
-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现状、难点及对策(1)
- 由“文”入“质”——1925~39年中国诗歌运动观察(1)
- 浅议《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运用(1)
-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 试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1)
- “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1)
- 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1)
- 《桃花源记》多音字辨析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设计
- 《桃花源记》问题探究
- 《你一定会听见的》课堂实录与点评
- 还是训为“落花”的好──《桃花源记》里“落英”的解释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杂谈
-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质疑
- 明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关于桃花源的描写
-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 《桃花源记》赏读
- 《桃花源记》有关资料
- 《桃花源记》中的 “外人”一解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