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故都的秋教案1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式
教学构想
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媒体
投影机(备用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语设计
1、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母爱
- 雨精灵
- 我的朋友
- 四季之歌
- 坚强地毅力
- 换糖老人
- 观舞记——献给中国舞蹈家《千手观音》的表演者
- 伸伸手,伸出信赖
- 一起走过的日子
- 路
- 文明行为见举止,记心中
- 青春自信
- 回家的感觉真好
- 观舞记
- 观《千手观音》
- 恰逢片刻湖光
- 郁志刚:书斋里的生活
- 李季彬的诗(组诗)
- 《逃离》的来处(创作谈)
- 浅析上里古镇韩家大院中传统木雕装饰元素
- “燃烧的心”:煤矿诗人的情感与人生体验
- 孤独是一桩生意
- 从何仙姑形象看当时女性地位
- 和煤融为一体(组诗)
- 几本书和一个朋友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耻》中的杂糅
- 欧美国家鄙视链
- 春天往事(组诗)
- 生存与生存者(组诗)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案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训练教学案合集(共116页可下载)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同步练习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教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练习
-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教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案
-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2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练习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公开课实录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指导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练习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