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1
劝学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帮助过的一个人
- “会变脸”的姐姐
- “狗仔”李涵
- 我熟悉的人
- 一个热心帮助我的人
- 我最崇拜的人
-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
- 毛泽东
- 我的一家
- 猪八戒下凡记
- 我的班主任
- 感恩
- 我是一个电脑迷
- 我的老师
- 我的小乌龟
- 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及其经济开发探讨(1)论文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1)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1)论文
- 论海西产业结构的层级性与产业转型战略(1)论文
-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1)论文
- 新视野新评价——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述评
- 关于我国体育社会化现状分析
- 对贿赂案件“二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1)论文
- 浙江民营企业倒闭潮探微(1)论文
- 浅析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战略(1)论文
- 四川地震灾区文化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初探(1)论文
- 大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公共政策选择研究(1)论文
-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1)论文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1)论文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分析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