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7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 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 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3)生字生词

旸(yáng) 姮(héng) 皓(hào) 浸(jìn)

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 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4、再次请学生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指导《日》的朗读。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明确: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可以配合有肢体语言。】

指导《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 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 ……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四、整体朗读指导

教师: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

五、拓展延伸 巴金语录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他点燃或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

六、教师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乌鸦喝水
童年趣事
为什么会不公平
春风绿江南
我不是一只软绵羊
小孩子的烦恼
有趣的龙虾
无声的感动
我喜欢
哪里还有我的家
小黄鸡
读《宽容大度是美德》有感
我是谁
童年的“臭美”
我的黑毛
语音业务合作协议
合作拍摄电视剧合同
设计合作合同
连锁店店长的竞聘演讲稿
学院科研项目合同书
竞聘幼儿园业务园长的演讲稿范文
竞选体育委员演讲稿
英语课代表演讲稿
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
竞选酒店餐厅领班的演讲稿范文
并网调度协议
竞聘幼儿园办公室主任的演讲材料
远程教学系统合作项目协议书
土地局中层科长竟聘演讲
汽车旅游合作协议书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探讨大学英语写作错误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探析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利用外教资源初探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浅析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浅析乡镇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探讨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试论对大学院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探析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一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6
习作范文:乡村趣事
读悟课文内容,渗透科学思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材简说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
习作范文:乡下美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简说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习作范文:美丽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