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4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锋同志的事迹,虽然雷锋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设计意图】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学生感情的变化,通过三次讨论让学生体会自己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整堂课注重朗读,突出读的指导。另外,有关雷锋的事迹还有很多,这首诗歌对他的介绍也很少,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资料收集和交流环节,为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做准备。
【学生分析】
乐于助人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重要的一条,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如何关心帮助人却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个时候我们把雷锋叔叔介绍给他们,无形中给了学生一把尺,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3、通过了解雷锋的事迹培养学生成为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优秀少先队员。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教学用具】
录音、幻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雷锋照片及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介绍雷锋事迹。
2、交流资料(小组之间或同学之间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雷锋、介绍雷锋)
3、谈谈你对雷锋叔叔有什么印象?
4、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板书课题,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二、根据识字规律,在课文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学习生字。(从小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同桌交流学习经验。并互相出句子词语考查对方的学习情况。(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4、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认为给够把课文读流利的同学可以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
6、指名读课文。
三、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出示词语,选择词语后读句子。
锋利:这把刀很锋利,所以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叔叔:这个叔叔很陌生,我没有见过。
曾经:我曾经在这所学校上过学。
泥泞:因为刚下过雨,所以这条小路变得很泥泞。
荆棘 迈进:虽然生活的路上布满荆棘,但是我不害怕,我要勇敢地向前迈进。
花瓣:秋天到了,花朵也慢慢地凋谢,只见一片片花瓣随风飘落下来。
晶莹:他的脸上满是晶莹的泪水。
寻觅:我们四处寻觅可帮助小丽的好心人。
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四、拓展识字
1、想一想你还有哪里看到过他们?关于生字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
2、把你想到的和这个字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告诉你身边的同学吧。
五、初读课文
在识字的基础上,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谈一谈通过熟读课文之后,你对雷锋叔叔的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朗读
1、把你对雷锋叔叔的感情渗入到课文朗读中,用读体现出来。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补充朗读。
3、师: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雷锋叔叔到底在哪?
4、你能寻找一个合作伙伴,用问答的方式来完成这道题的回答吗?
5、班级讨论:问的话如何问?答的话如何答?注:学生回答时可以发言评价,也可以现场指导或语言示范。(通过学生讨论,学会朗读诗歌。)
6、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7、分组读,比一比哪一组问得好,哪一组答得好。
8、通过朗读和学习,你对雷锋叔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地朗读,通过读体会诗人感情。)
三、观察诗歌规律,引导背诵
能够背诵的同学试着合上书背诵课文。
四、组织讨论,引发思考
1、今天,陶陶和丫丫也来到了我们班,她们看到大家学得热火朝天,也要加入,这不,她们给你们提了两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吧:
⑴ 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⑵ 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
2、说一说身边的好人好事:
想一想:你以后要怎么做?
3、组织学生形成互助小组、帮助班级中有困难的孩子和学校中有困难的同学:
由互助小组发出倡议。
倡议书:倡议全校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有困难的人。倡议父母一齐加入到学校的互助小组中,为了世界变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
调查一下在你的同学中、学校里以及你的亲戚中都有哪些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的人。
第三课时
一、社会实践
1、互助小组来到校外帮助清扫清扫街道,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那些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人。
2、向过路行人宣传帮助别人的好处,让更多的人加人到互助小组中。
3、制订互助小组的长期活动计划,规定各项活动时间。
板书: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学雷锋,做好事
二、课后反思
1、抓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少年。
3、用孩子的行动来感染身边每一个人,组织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有利社会的活动中,为净化社会贡献力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校园的花圃
- 家乡的四季
- 校园一角
- 秋天的景色
- 小八哥
- 乡村的夏日
- 画名人,学名人
- 托尔斯泰是个托儿
- 我爱秋天
- 读《触摸春天》有感
- 小区运动会
- 2010年广东高考0分作文:《与你为邻》
- 可爱的校园
- 2010高考零分作文
- 荡秋千
- 中学足球“踢墙式二过一”教学探析
- 体育教师莫要“闲置”自己
- 简析中英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 关注“六性”,让“课课练游戏”更高效
- “多点式”步法训练在高校网球课的应用探讨
- 家乡――心灵的归属
- 关于课程素养的几个问题
- “非纸笔”评价的探索与思考
- 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制度建构
- 谈谈指导学生学好数学的感受
-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窗口有面镜子
- 多维互动让自主课堂走向深入
- 例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
- 立足资源优势 加速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 和时间赛跑
- 西门豹
- 雾凇
- 《徐悲鸿励志学画》
- 沪沟桥的狮子 三味书屋
- 古诗三首
-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我们的军长》心情版
- 《燕子》
- 作文教案
- 月球的自述(第2课时)
- 古诗二首
- 《镜泊湖奇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