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4
如何让学生将困惑自主解决——《看雪》案例
课前,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了找北京和台湾相隔多远。并提出:“你认为从台湾到北京容易吗?”学生找到后,说:“是离得比较远,但是,我们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台湾乘飞机应该是很快的。”
听了学生天真的回答,我没有否决,只是让学生带着这些想法自己去读课文。
读完之后,大家立刻议论起来了。围绕着课前的问题,大家谈了许多,谈到了台湾的小朋友,谈到了自己的理想,谈到了祖国的统一问题,仿佛各个都是大政治家,在谈论祖国的统一问题。还有的孩子甚至谈到“办迁证”等许多在孩子们看来似乎是高深莫测的问题。
终于停止了口舌之争。我问到孩子们:“你觉得台湾小朋友来大陆,来北京容易吗?”(不容易。)
“他们没见过真的雪,你能找找文章中,老师是怎样告诉他们的吗?”
学生迅速找到并欢快地读出在严冬中大家在雪中的嬉戏。
“谁还能给台湾的小朋友讲讲,下了雪,你会看到什么?”
大家讲了许许多多雪中的趣事,当问到他们“快乐”吗?学生一至回答“快乐!”“那,咱们就高高兴兴地来读读冬天的乐趣吧!”
“然而台湾处在我国最南边(指地图)那里一年四季温度都比较高,大家根本见不到雪,你们说台湾小朋友想见真的雪吗?”
“想!”
“读出孩子急切的心情来。”
可是,他们的老师却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谁来学学老师。为什么老师要深情地说。
大家一下子抓住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又一次激荡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此时,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在讨论中坚定了祖国终归会统一的强烈信念,从而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案例反思:
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踩影子
- 太阳和月亮
- 未来的桥
- 回老家的感受
- 肉夹馍
- 星星
- 快乐的星期六
- 龙眼
- 告诉我走路的人
- 美丽的柳树
- 我的同学
- 采风
- 牵牛花
- 小猪笨笨
- 读《列宁小时侯的故事》有感
- 软件的质量责任(1)论文
- 关于行政救济制度的法律检讨
- 动画在现代电影中的地位和价值探讨
- 民法中的水权制度(1)论文
- 制度、体制、隐性规则与政治人
- 析微电影的前景及其发展困境
- 影片《让子弹飞》中的启蒙话语
-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 红色元素在中国伦理电影中的应用与诠释
- 论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 “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下)
-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 论美术设计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性
- 《失物招领》教案
- 《松鼠和松果》教案
- 《小松鼠找花生》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快乐的节日》教案
- 《司马光》教案
- 《两只小狮子》教案
- 《夏夜多美》教案
- 《钓鱼的启示》教案
-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 《王二小》教案
- 《美丽的小路》教案
- 《画》教案
- 《乌鸦喝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