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探究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探究活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4

《我要的是葫芦》探究活动

一、自读──发现与探究

自读是学生对课文最初的接触与认识,也可称为初读。它必然伴随着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自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根据自己的认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发现问题,或借助工具自行解决,或留于课堂讨论。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阅读必然伴随着发现和疑问,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都知道了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不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讨论──理解与深化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随后设计创新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三、表演──积累与创造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更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为用怎样的动作、神态,用什么样的语气,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这一导一演的过程中,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母亲
嗨!他
我的黑人老师
“各式各样”的女孩
我们班里的小能人
“变形记”
叫你“盐巴”没商量
再见了同学们
妈妈的心
我的好同桌
我的妹妹
班级八大家
妈妈感动了我
我的同学――余潞
我的“多媒体“老妈
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钢结构中央桁架整体提升施工技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文化设施配置研究
浅析功能复合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顺德村庄整治规划方法探索
浅谈保温免拆模板施工技术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布局
当代社会背景下城市新区中学功能需求研究
乌鞘岭隧道F7 断层控制变形施工技术
关于煤矿施工过程中快速掘进技术的研究
论述导电油墨制备技术的运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层建筑施工GPS测量的技术设计与运用
小半径转弯隧道管片拼装技术
浅议免钻孔胶合板模板施工技术在大型砼外墙的应用
全自动液压栈桥式仰拱移动模架一体机研制技术
《英英学古诗》课文内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练习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文内容
《秋游》教案之一
《乡下孩子》教案之三
《乡下孩子》教案之四
《乡下孩子》教案之一
《乡下孩子》教案之二
《有趣的发现》课文内容
《英英学古诗》教案之三
《2008,北京》教案设计
《小鹰学飞》教案之一
《秋游》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英英学古诗》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英英学古诗》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