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2
换一种问法──《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后记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在课堂上,学生读了课文后,我问:“课文中描写的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希望学生能讲到类似这样的答案:“我觉得这所学校很美丽。”“我觉得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很快乐。” ……但现实和愿望总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可不一定会产生美感哦。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我感觉那所学校有点古老。”她说得虽然有点偏,但还不算糟。接下来,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回答:“我觉得那个学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请一个学生,他说的话让我一惊:“老师,那个学校很穷。”……不行,这样任由他们说下去,我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转,越转越远,还能回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吗?
我略一思索,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们一定能发现这所民族小学是很吸引人的,看看这所民族小学好在哪儿呢?”──这下,学生们的思路没有像脱缰的野马了,他们说出了这样的感受:“民族小学的学生的服装很鲜艳。”“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植物,有绒球花和太阳花,还有凤尾竹。”“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上课很专心。”……
不同的问法,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教师需要认真思考。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通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课堂是可以预设的,同时,课堂也是生成的灵动的多变的。许多时候,老师做不到先知先觉,学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趋,时时处于被掌控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得精问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广度,又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度。如果抛出问题后,学生打起了“擦边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师得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因为在这时候,“以不变应万变”之术是无效的。不妨换一种问法,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去感受去体验课堂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奶奶家的小狗
- 我爱那一片草坪
- 中秋节赏月
- 我的MP3
- 厦门游记
- 游登封
- 美丽四季
- 外婆
- 我与祖国共成长
- 假如我有魔法棒
- 贝壳奇观
- 畅谈暑假期间生活
- 蜘蛛展
- 游江心屿
- 宝贵的一元钱
- 依法公正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会计服务市场发展的动因及趋势计
-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
- 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
-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 内部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结果与过程层面的管理审计评价指标
-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 论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委托模式
- 高校职务犯罪之审计剖析
- 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
- 效益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 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披露影响因素
- 论国有出资人财务监督与总会计师制度改革
- 关于原子弹
- 《邓稼先》有关资料
- 《木兰诗》教学实录
-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 邓稼先生平简介
- 杨振宁简介
- 奥本海默
- 《邓稼先》写作特色
- 《木兰诗》教学实录
- 《邓稼先》写作特点
-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武器事业发展纪实
- 谈《木兰诗》教学中游戏原则的运用──《木兰诗》教学反思
- 杨振宁和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