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6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 为中华腾飞而读书
- 还是家乡人好
- 一块流泪的旧手帕
- 我的理想
- 向勇敢挑战
- 倒贴“福”字的传说(自编)
- 父爱如山
- 5.12地震一周年随想
- 我和妈妈比童年
- 我的姥爷
- 记一位老人
- 我爱白云
- 看话剧
- 生化危机
- 论儒释道“三教”合一
- 论述网络环境对我国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 浅议大学生诚信缺失
- 民生档案服务模式的构建
- 头脑风暴教学法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探讨
- 高低水平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探讨
- 安龙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
-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 “普适的绿色”低技术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策略
- 浅析中国顶尖大学使命
- 浅论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区别
- 浅析电商企业下的双渠道供应链
-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企业文化归属感
- 《永生的眼睛》教材理解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说课设计
-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札记
-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课文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课文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