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2、 听课文录音。

3、了解课文大意。

4、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

5、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6、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

7、自读课文。

8、讨论: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

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9、学习第一段:

齐读。

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小结: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

10、学习第二段:

⑴ 指名朗读。

⑵ 概括段意。

⑶ 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

⑷ 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⑸ 讨论: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

⑹ 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默读:边读边用着重号标。

3、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

4、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

5、讨论: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

6、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

8、再写桂林的山?

9、齐读。

10、小结: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

2、朗读。

3、解释“画卷”的意思。

4、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

5、以“舟行碧波上。

6、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1、指名

2、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

3、概括中心思想。

4、了解写作特点:

⑴ 先总提。

⑵ 再分述。

⑶ 最后综合的结构。

⑷ 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甲天下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突 怪石嶙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希望
我们的教室
我的理想
喂鸽子
橘子
有意义的母亲节
我希望
妈妈的爱
小熊真可爱
种菜
我的小姨
我希望
我希望
小熊真可爱
2009年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
爱岗敬业事迹材料(煤矿)
*社区党建工作先进材料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材料
法院事迹材料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与体会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工程设备部部长熊**同志事迹
油建一公司锅炉安装队先进事迹
关于旅游的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环保)
社会实践感想
2009年暑期大学生家教实践报告
浅谈审计日记制度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1)
我国上市公司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思考
理顺财务与审计的关系 保障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民间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1)
把握新形势(1)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浅议企业审计向服务型的转变
论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
试析舞弊专门审计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对舞弊的检查及报告责任评析
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的历程(1)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研究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之二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之五
《三个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一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之二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之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我为你骄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之三
《三个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