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莫让“发散”变“发炮”——《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苏教版小语十二册),在总结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老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上课时,注意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发散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教学进入总结阶段,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而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目的等历史问题,但也应该让学生有大体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教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感谢谁”这种肤浅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应及时予以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至于学生说应“感谢作者”、“感谢编者”,则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师应该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失掉教师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学生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难忘的事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贝贝爸爸的生日
- 辛勤的园丁
- 一次难忘的游泳
- 说谎
- 我不想去
- 我和小猪
- 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 我的玩具文具盒
- 快乐的一天
- 我的妈妈
- 搭积木
- 害怕的夜晚
-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 建筑工程师述职报告
- 总工办年度工作总结及第二年度工作设想
- 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
- 焦化厂技术员岗位申请报告
- 总监理工程师2010年个人述职报告
- 总工程师年度述职报告
- 项目部总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
- 土建工程师述职报告
- 建筑工程项目部经理述职报告
- 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
- 2010年度工程总监述职报告
- 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年终述职报告
- XX年总工办工作总结
- 某公司技术总工述职报告
- 工程项目经理部质量管理工作述职报告
- 《七月的天山》整体阅读感知
- 《中彩那天》 同步范文一
- 《中彩那天》 美文欣赏一
- 《中彩那天》 老师语录
- 《中彩那天》考点练兵 一
- 《中彩那天》 字词
- 《中彩那天》 作文指导
- 《中彩那天》 主旨 线索
- 《中彩那天》 同步范文二
- 《中彩那天》 作者简介
- 《七月的天山》教学重难点
- 《中彩那天》 随堂练习 提高篇
- 《中彩那天》 结构
- 《七月的天山》相关资料
- 《七月的天山》教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