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莫让“发散”变“发炮”——《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苏教版小语十二册),在总结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老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上课时,注意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发散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教学进入总结阶段,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而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目的等历史问题,但也应该让学生有大体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教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感谢谁”这种肤浅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应及时予以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至于学生说应“感谢作者”、“感谢编者”,则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师应该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失掉教师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学生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名字
- 小鸭子交朋友
- 哆啦A梦第二卷
-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 多彩的校园
- 变了,变了,都变了!
- 水晶般的爱
- 哆啦A梦第三卷
- 承德避暑山庄一日游
- 井底之蛙逃生记
- 桥
- 喝中药
- 美丽的秋天
- 鸭
- 我的画
- 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与结算中心的比较(1)
- IV指标助你回避投资黑洞(1)
- DFA——企业财务管理新方法(1)
- 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刻不容缓(1)
- 也谈财务管理在新华书店经营中的作用(1)
- 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1)
-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机理研究(1)
- 高校后勤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容探讨(1)
- 加强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1)
- 用财务指标评判上市公司投资价值(1)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情况调查
- 新兴指标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分析(1)
- 论贷款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1)
- 贷款项目的利率风险估计(1)
- 论西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1)
- 《珍珠鸟》教案
- 《珍珠鸟》教学设计10第二课时
- 《珍珠鸟》
- 《珍珠鸟》教学设计8
-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珍珠鸟》教学设计9
- 《珍珠鸟》练习设计
- 《珍珠鸟》教学设计7
- 《珍珠鸟》课文结构
- 《珍珠鸟》教学实录之二
- 《珍珠鸟》教学设计6
- 《珍珠鸟》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 《珍珠鸟》2
- 《珍珠鸟》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 《珍珠鸟》教学实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