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简介周恩来
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
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
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
1、读正确题目。
2、解词:
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
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
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小结:
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
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
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
2、交流:
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
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
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⑷ 修身课上说“抱负”。
3、形成板书:
下车时 听
进学校 想
闯租界 看
上修身课 说
4、对照板书,简单地说说周恩来经历的事情。
四、学习字词
1、过渡:
我们在理清了课文的大意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好多词语,这是学习的收获。
再读课文,用小问号标出不懂的词语,呆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2、指名上台书写不理解的词语。
3、预设:
⑴ 读词语,结合正音、正形。
⑵ 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圈出: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⑶ 师引领学生分别用“讲解、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落实词语教学。
⑷ 小结解词方法,出示解词方法。
⑸ 自学、讨论:
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⑹ 汇报交流。
五、积累词语
把文中四字的词语抄下来。
六、课堂小结
下节课,将由徐老师引领我们继续去感受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
【课后反思】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力求为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因而,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以“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为脉络,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路,充分感知文意。其中,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于是,我借助结构图指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言语实践”,然而,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多了些。这样,课堂是显得扎实了,可第三板块的词语教学未能全部完成,留下了一定的遗憾。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我们本着“求真、求简、求实”的教语文态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今天我将毕业
- 我想这样长大
- 和谐的生活交响曲
- 回忆
- 感恩
- 由那张毕业照想到的……
- 我的心里话
- 我最爱的小吃
- 我的理想
- 等待
- 感恩的心
- 天堂乐园
- 家乡的桥
- 家乡的变化
- 热闹的早市
- 浅谈阶层固化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 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 试析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与教务管理优化结合
- 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
-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探析
- 试论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的渗透
- 试论工作匹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 浅论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 试析模拟招聘会在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状况调查与分析
- 探析世界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 试论针对高校毕业生阅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实践
- 试论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基础
- 关于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分析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引导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及方法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注音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建议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难点突破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课导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 丁肇中: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
-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