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变化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掌握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基本教法】
从整体入手,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和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生动导入
1、出示题目:
师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火烧云》。
教师板书:
火烧云
2、解释题目:
⑴ 启发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做“火烧云”?
(早霞、晚霞、云霞、彩霞、红云、彩云等)
⑵ 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找出书上描写火烧云的句子: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 读一读:
有什么问题。
② 换词训练:
“烧”换成“红”,行吗?
(引导学生读议,找找理由:① 避免重复;② 前后照应;③ 显示出动态的感觉;④ 巧妙点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讲解:
课文按照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过程来写。
2、学生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
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采取赛读、选读等形式。
(引导学生继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在熟读基础上,要求学生各自大胆交流读书的收获,了解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切入重点,感悟表达
1、研读第三自然段:
⑴ 细读课文:
读中感悟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的特点。
⑵ 背诵课文:
引导想象还有什么颜色,学会积累运用词语。
① 按“红通通”、“金灿灿”,这种样子说说还有什么颜色?
(如,红艳艳、红闪闪、黄澄澄等。)
② 按“葡萄灰”、“梨黄”, 这种样子说说还有什么颜色?
(如,苹果红、草莓红、樱桃红、辣椒红等。)
⑶ 小结:
火烧云的颜色这么多,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出来?
师生共同评价这堂课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4~6自然段
1、学生分组读课文:
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
2、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和快:
⑴ 变化多:
从“马──狗──狮子”可以看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极了。
⑵ 变化快:
从“一会儿、忽然、接着”三个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中看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快极了。也可以从“马──狗──狮子”的迅速消失中看出变化之快。
3、教师引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写法,如:
第4自然段:
师: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
生接读:天空中出现了一匹马。
师:马是什么样子的?
生接读: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有什么变化呢?
生接读: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边模糊了。
同样的方法继续引读5~6自然段,再次感悟课文的写法。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品味情趣,内化语言。
5、小结写法,读写迁移,学会表达:
这三个小节都按照“天空出现什么动物了”、“这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和“这动物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顺序写。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又写出了作者想到的,写得十分有趣,十分生动形象。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着写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二、学习最后自然段
理解“恍恍惚惚”。
(重点让学生朗读体验孩子们惋惜的心情。)
三、课堂总结,再次质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妈妈
- 萝卜又回来了
- 春游
- 春游
- 蜡笔小新洗衣服
- 小鸟大战猎人
- 铅笔和橡皮
- 小熊当老师
- 轿车驶入百姓家
- 数学高手——我的爸爸
- 我的“严”老师
- 辛勤的园丁
- 欢迎新同学
- 我的妈妈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影响
- 沉默权的立法思考(3)刑法论文(1)
-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品味
- 漫谈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
-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4)刑法论文(1)
-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论网络犯罪(2)刑法论文(1)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罪 名” 研 究(2)刑法论文(1)
- 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管理
-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 “罪 名” 研 究(3)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现代叙事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给予树》教案
- 《荷花》有感
- 《荷花》为例浅谈本站中的审美教育
- 《太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荷花》
-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 《荷花》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建议
-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荷花》重点的艺术:如画?逼真?
- 《葡萄沟》教学设计
- 《荷花》课题实录片段与评析
- 《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 《荷花》》
-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