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做了一回“东施”──《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例谈
曾亲眼看到支玉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亲眼看到支老师的点石成金之术──平淡而拖沓的朗读是如何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胆怯、紧张的情绪如何演化为“脸通红、眼发亮、手高举”──这样的课堂情景实在无法从脑海中抹去。也因此,内心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祈愿,愿自己也像这般地来演绎这堂课,就这堂课!然而,当我真的模仿着在上这堂课了,上完后,我却不无沮丧地发现──我仅仅只是演绎了一个效颦的“东施”。
一、蹙眉篇──课题“三”读
支老师的开篇就是读课题,创设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了不同的语调。真正使朗读做到“顿挫紧随情景变”。且让我也随之一试:
师:同学们,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当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景后,学生很深情地读“再见了,亲人”,语速较慢。当然,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我预料之中的。在当时支老师的课堂中,也是如此。)
师:(握住一位同学的手,一边握手,握手的动作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略显夸张,一边模仿同学的朗读):和人握手道别时能这么说“再-见-了,亲人”么?
同学们都笑了,很明白刚才的读法还不够好。接着,我便学着支老师的样,再次握住同学的手,轻抖着,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然后,让同学们也握着手,边体会边读。记得在支老师的课上,学生马上感知了当时的情景,有了截然不同的朗读。
但,当我也握着学生的手,模仿着支老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却发现这种方法其实不适合我。第一,我不具备能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极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的功力,我只能“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激昂处却还不出他个激昂,第二,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在与人分别时,鲜少会紧握双手,以握手的力量与轻微的抖动来表示内心的激动。因此,我示范这个动作,已是不妥,用细弱的声音范读,更是不妥。
可想而知,课堂的效果那真是差之千里,当学生自己握手体会时,全失了那种与亲人分别的深情,替而代之的是一些顽笑,一些杂乱。因为此,它也影响了第二、第三次创设情景读课题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对这篇课文的进入。
这真的是一次完全失败的模仿。
在模仿特级教师的“行”时,我忽略了他们的“神”──特级教师那举手投足中的种种都是时间的积淀,是经验的历练,非一日之功呵!
犹记得钱梦龙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激情。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修炼的第一步也许就该从这里开始。然后,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丰厚起来,找到自己的魂和神。
二、捧心篇──“反题切入”
支老师在这堂课上,故意反题切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因此哪来“再见了,亲人“一说呢?由此引起学生异议,引发了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自觉主动热情地探究课文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也采取了如上一问。谁料,话刚完,学生就纷纷举手,其间一个学生插嘴道:“老师,你说得不对,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都为对方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难道这样的付出还不能算是亲人吗?”说实话,我一下子就有些楞了,因为在支老师的课中,这句类似的话是在把老师说服了,感动了,最后在课临结束了,才水到渠成般出现的。它是感情的升华,由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板书:“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今天,在我的课堂上,这样一句精妙的话,来得却是那么不是时候。
我知道,这也就是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我也知道,此刻,所做的也只能是顺着这个同学的回答,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可是这样一来,我所期待的那种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而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至少减至一半,我所希望演绎的精彩片断便会无处上演──要知道,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么想方设法读好课文,以此来感动我,而我又该如何“铁石心肠”一些,引导他们进一步读好课文;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样来说服我,而我又该如何用挑衅式的语言,促使他们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把这个同学搪塞过去的,我说,那只是他的一人见解,我相信很多同学还没考虑好,现在就请大家进行第二轮阅读,通过抓事实来说服老师,抓情感来感动老师。然而,课堂已经不是浑然天成的了,因为它的不自然,它的牵强,这场辩论终究没有演绎出高潮,学生也未达到眼发亮,脸通红,手高举的境界。而我,心中因有不安,也无法投入。
其实,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课程标准早就告诉我们: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的“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才会真正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是,仅仅为了满足我平面的,头脑中的抄袭来的一幅画面,我堵死了这意外的通道,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让自己带领着42个孩子走上了一条没有激情的行程,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我独自一人演绎我设想的画面,那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个性灵魂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抄袭,不可重复的。“东施”的效颦永远只能是一个笑话,一个警戒。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动物,我们的知心朋友
- 激烈的校运会
- 我学会骑自行车啦
- 小小“馋虫”偷吃记
- 我们的校园
- 信赖
- 长白山游记
- 论“酷”
- 点缀的白花
- 观菊展
- 这次我哭了
- 星际大战
- 拍照好难啊
- 我的好伙伴---刘靖
- 拔河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甲 罗浩文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高分子丙班 高瑞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丙班 钟艺鸿
-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 农业调研报告
- 大学生调研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系丙班 黄焯霞
- 金工实习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周思
-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 节能减排调研报告
- 标准调研报告的写法
- 调研报告怎么写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甲班 吕行
- 共青团调研报告
- 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 试析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
- 试析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回顾与分析
- 浅析校企联动培养高职生基层管理技能的机制研究
- 试论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现状及改革途径
- 试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
- 试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建设
- 浅谈创新扩散理论的职业技能大赛扩散分析与策略
- 试析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研究
- 试析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 试析高职院校教师挂职锻炼的意义、现状和改进对策
- 试析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 试析高职学生财商教育研究
- 试析高职单亲学生品德问题分析及对策
- 浅析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技能性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鲸》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案学案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学案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案例
- 《桂花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