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6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 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 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 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 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狐狸再骗老虎记
- 炒鸡蛋
- 新龟兔赛跑
- 父爱
- 文静的小女孩
- 拇指姑娘新说
- 买本子
- 兔子和刺猬
- 说说我自己
- 我
- 小鹿与小马
- 小河的自述
- 春雨沙沙地下
- 我的烦恼
- 小金鱼的悄悄话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 端午端午,五月当五
- 刑事司法解释效力范围探究(4)刑法论文(1)
- 论传统文化的保护
-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影响
-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达
- 顾颉刚 旧文化,新春秋
- 端午节里捡拾的碎片(组诗)
- 江西省万安县开展新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 刑事法“八议”(7)刑法论文(1)
- 新春文化红包 推进文明进步
- 青岛市举办千余项文化活动庆新春
- 端午节说闽台端午茶
- 浅谈传统文化符号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
- 直面死刑复核程序(6)刑法论文(1)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一
- 《荷花》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 《荷花》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二
- 《荷花》教学实录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二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二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三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一
- 《荷花》教学设计之三
-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三
- 《火烧云》说课设计之二
-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二
- 《火烧云》说课设计之一
-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