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一、设疑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课文通过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疑。
新课伊始,在揭示课题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
(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设疑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而且疑难问题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三姑
- I want to have many friend(我想要交很多朋友)
- 天使国的故事
- 慢吞吞搭乘急速飞机
- 雷锋的故事
- 我的家
- 描写老人
- 清洁工
- 最平凡的感动
- 走近她的天蓝色
- “坏"姐姐
- 一路成长——小学莫名进入初中——感谢你十二年义务教育
- 快乐的我
- 我的妈妈
- 永远的朋友_我心爱的芭比公主
-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小组工作缓解小县城学生高考压力的应用研究
- 试析19世纪英国医学社团对医德伦理规范的影响
- 小议恩施州生态建设中的执法环境
- 《海录碎事》及其文献价值
- 柏拉图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 中西“和谐”文化对比
-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 探析家风的文化内涵
- 试析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是正式边界的历史防线
- 论我国灾害教育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 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
- 试论歌德“意蕴说”对黑格尔“理念说”的影响
-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控制
- 读《乡土中国》品中国乡土
- 《夹竹桃》片断赏析
- 《“空中霸王”的克星》相关知识
- 《夹竹桃》相关知识
- 《向大树道歉》教学设计
- 《联欢会的风波》教学设计
-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 《向大树道歉》教学设计
- 《向大树道歉》教学设计
- 《向大树道歉》其它杂项
- 《夹竹桃》相关知识
- 《夹竹桃》片断赏析
- 《夹竹桃》片断赏析
- 《联欢会的风波》教学设计
-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
- 《夹竹桃》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