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5、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而___;为___而___;为___而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自我介绍
- 家乡的特产——茶
- 我看到了实现温爷爷梦想的希望
- 教师节
- 开学典礼
- 金色的秋天
- 黄鼠狼拖着鸡毛掸子
- 学校的见闻
- 我的宝贝--冒险小虎队
- 秋天
- 开学的打算
- 秋天来了
- 我的新班主任——刘老师
- 课程表
- 家乡的环境
- 试析中美政治文化张力——从科索沃危机谈起
- 油纸绝缘电缆10(6) kV接头制作
-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热缩终端头制作
- 管内穿线技术交底
- 米克尔约翰的言论自由理论及其影响
- 非营利组织与民主
- 强弱水电/开关插座相关知识
- 高低压配电箱(柜)安装施工要点
- 钢索配管、配线
- 蓄电池安装
- 行人、非机动车的道路交通需求及安全分析(1)
- 生命自由主义,抑或一种新自由主义?
- 介绍几种线缆的区别
-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探讨(1)
- 成套配电柜及动力开关柜
- 《找骆驼》教学设计之四
- 《玩出了名堂》片断赏析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之二
- 《花钟》教学设计之二
- 《找骆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找骆驼》第一课时
- 《风筝》教学设计之二
-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
-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之二
- 《找骆驼》教学设计之五
- 《听听,秋的声音》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之二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之三
- 《找骆驼》教学设计之三
- 《找骆驼》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