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0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2、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
⑴ 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
⑵ 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⑶ 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3、自学课文:
⑴ 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⑵ 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⑷ 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⑸ 学生自学课文。
⑹ 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⑺ 交流学习情况。
⑻ 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⑼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⑽ 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⑾ 分段,说段意: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4、指名读课文:
⑴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⑵ 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提问: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
2、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引敌上山、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上。
⑴ 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⑵ 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从他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你感到了什么?
⑶ 同学们带着满腔的仇恨,一起朗读课文。
课文的第三段也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⑴ 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⑵ 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⑶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文的第四段写五壮士在峰顶歼敌,没有了子弹,他们就用石头砸,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⑴ 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分层。
⑵ 在峰顶歼敌是从几方面来写的?
⑶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
⑴ 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⑵ 讨论回答:
说说“屹立“的意思。
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
朗读课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书法比赛
- 夸家乡
- 我与部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未来“电灯”
- 春天来了
- 夸家乡
- 春天的脚步
- 绘画比赛
- 我是小小导游
- 妈妈的爱
- 课间一事
- 梨
- 我爱美好的春光
- 春天
- 我的小制作
- 试论美声唱法男高音整体歌唱训练技巧
- 浅谈培养歌唱艺术表现力的科学方法
- 浅议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制
- 探析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
- 钢琴乐器的历史沿革与钢琴音乐的流派更替
- 浅论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与媒介的互动关系
- 试论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 试论贝多芬音乐作品中人文精神与音乐形式的关系
- 爵士乐在我国通俗歌曲中的运用
- 试论音乐欣赏中的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 浅析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关系研究
- 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
- 浅谈关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合唱课程设计的新探讨
- 《古诗两首》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二
- 《画风》教学设计之四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三
- 《画风》教学设计之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 《动手做做看》
- 《画风》教学设计之三
- 《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画风》
- 《北京亮起来了》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