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1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录像。
2、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中”字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地震并没有完全停止,危险也没有完全过去,在这个时候,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翻到93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2、学生交流,反馈。
3、默读课文,找出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三、讲读课文
1、提问:
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⑴ 全班交流。
⑵ 抓住重点段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为什么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
② 从“再”体会曾有人阻挡他,父亲与其他人的对比,丰满父亲形象。
③ 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朗读。
④ 想象画面,揣摩心理。
⑤ 有感情朗读。
过渡:父亲不懈的努力,寻找自己的儿子,儿子最终找到了吗?让我们听听废墟中传来的声音。(CAI)让我们用掌声恭喜这位执着的父亲看到了希望吧!
2、提问: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⑴ 小组讨论交流。
⑵ 全班交流讨论。
⑶ 想象画面,训练说话(CAI):
他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对小伙伴们说:“ ……”
⑷ 讨论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
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问:
安全出口打开了,父子可以团聚了,可父亲的声音为什么是颤抖的?
⑴ 讨论。
⑵ 小结: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哪怕是同一句话,同一个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于我们读书要懂脑筋,用心去体会,才会有收获。
四、总结
1、体会“爱”,边总结边板书。
2、小练笔:
写出自己想对父子说的话,并交流。
3、推荐阅读书目。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爱子
了不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没记性”的奶奶
- 放学了
- 我的自画像
- 书伴我成长
- 我学会了玩活力板
- 童年趣事
- 我与书的故事
- 放学了
- 放学了
- 放学了
- 放学了
- 春天的夜空
- 放学了
- 书是我的好伙伴
- 放学了
-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 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研究
- 财政政策视野中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重构
- 分包合同“以业主支付为前提”条款的分析与建议(1)
- 公共选择视角下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方向
-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 英语翻译语言学模型
-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1)
- 论法律在行政行为中的一票否决权_行政法论文(1)
-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
- 外事口语翻译的特点及要求
- 种子蛋白电泳技术
-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和探索
- 《欲望都市》标题翻译初探
- 对民事代理权制度的几点探讨(1)
- 《司马光》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司马光》片段1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会了学生什么?
- 《司马光》片段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乌鸦喝水》教案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拾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