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全文,了解了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都发生了变化,谁来总结一下。(板书:巨大的变化。)
2、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认真听讲,还需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所谓“学贵有疑”(板书:学贵有疑)。这节课我就来考考大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读感悟
1、课前,老师读了课文,脑海里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想与大家一起探究。请同学们默读2~8自然段,针对内容提出问题,看哪些同学提的问题和老师想的一样!
2、哪些问题最值得大家研究?
预设问题:
“从未有过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为什么“沙沙的足音”像“小令”?
……
(联系上下文解决简单问题,值得研究的问题由问者板书。)
3、刚才我们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只要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三个问题也一定会有所突破!先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汇报一:老人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⑴ 学生感悟。
⑵ 老人看出了“我”的不自信,听出了“我”的不足,假装耳聋是对“我”的爱护啊!(板书:爱护)
⑶ 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老人,你来鼓励鼓励他──
汇报二:“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⑴ 学生感悟。
⑵ 此时此刻,“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在“我”的眼里老人已经不再是个聋子了!
⑶ 指导朗读。
汇报三: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⑴ 学生难以感悟。
⑵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仔细来研究老人的神态。“平静”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快速扫读课文,找一找分别在哪儿?
4、研读三个“平静”:
⑴ 指名读第一句:
当你琴拉得不好感到特别自卑时,突然发现一位老人“平静”地望着你,你会怎么样?
的确,老人已经听出了“我”拉琴的不足,看出了“我”非常不自信,用她的“平静”。
给予“我”最大的鼓励!(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
⑵ 男生读第二句:
这是老人在表扬他,通常人在表扬时眼神是怎样的?
可是她依然“平静”地望着“我”,这样的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⑶ 女生读第三句:
联系第八自然段看看,此时“平静”的眼神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我”的琴技有了很大的进步,老人的眼神还是“平静”的,告诉了“我”什么?
指导朗读。
⑷ 小结:同是“平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
让我们齐声朗读老人那深如潭水般的眼神。
5、最后“我”从妹妹那儿知道老人竟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哪句话最能体现“我”对老人的敬佩与感激?(板书:敬佩、感激。)
指名读。
配乐齐读。
三、总结全文
1、老人善解人意、德高望重,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板书:善意的谎言)这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找回了自信,获得了成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老人鼓励的话语和“平静”的眼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2、同样,文章中也有许多语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摘抄在“记录本”上吧!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学贵有疑
巨大的变化 善意的谎言
爱护 鼓励
“我” 老人
敬佩 感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老师
- 一个热心帮助我的人
- 我的小乌龟
- 我是一个电脑迷
-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
- 我最崇拜的人
- 感恩
- 我熟悉的人
- 我帮助过的一个人
- 我的班主任
- “狗仔”李涵
- 我的一家
- 毛泽东
- 猪八戒下凡记
- “会变脸”的姐姐
- 关于我国体育社会化现状分析
- 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及其经济开发探讨(1)论文
- 对贿赂案件“二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 大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公共政策选择研究(1)论文
- 新视野新评价——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述评
-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1)论文
-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1)论文
- 论海西产业结构的层级性与产业转型战略(1)论文
- 浅析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战略(1)论文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1)论文
- 浙江民营企业倒闭潮探微(1)论文
-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1)论文
- 四川地震灾区文化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初探(1)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1)论文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1)论文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分析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