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6
“香甜甜”的滋味──《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案例
鲁迅先生幼时求学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味”理解为书香的。对于学生来说,读出课文的香味确实是一件美事,一种享受。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课文中写“我”意外地发现残疾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课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过马吃草,他为什么认为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A生:在“我”看来,残疾青年买“我”的马草就是因为“我”的马草比较鲜嫩,他的马喜欢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
B生:因为“我”割的马草,付出了我的辛劳,在“我”看来,“我”的马草显然是最好的,那匹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C生:残疾青年总说“别饿坏了那匹马”,显然,每次“我”的马草都是在马很饥饿,急需的时候送来的。“肚饥万物香”,所以,“我”的马草一定会让那匹马“香甜甜”地吃。
……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阅读者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影响着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无论怎样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它是作者创作文本的原意,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来看,虽然表达方式各异,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却都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上。听上去虽然不一样,却又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我想:又何必强求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表述呢?倡导课堂的自主阅读,不就应该在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吗?我想:只有真正这样做了,学生才能真正从文字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滋味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如“那匹马”一样,“香甜甜”地享受语言文字,尝到语言文字“香甜甜”的滋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副球拍的故事
- 黑猫捉鸟记
- 我的(xx)同桌
- 不想长大Vs想长大
- 瞧这围棋迷
- 母亲
- 羽毛也幸福
- 哎!老师
- 原来老爸很狡猾
- 我们班的形象代言人
- 当“爆脾气”遇上“财迷鬼”
- 天使的翅膀又长出来了
- 我的好友——“大猩猩”
- 我家的“福尔摩斯”
- 魔法世界历险记第一集
- 分析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学术独立性及其政治哲学意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基础
- 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 布洛赫希望哲学思想探索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 论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
- 关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 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的历程
- 哲学思维在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 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 哲学家与动画视觉审美的作用
- 哲学思想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音乐教学哲学的重要性
- 分析秦汉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关系
- 论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与贡献
-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
-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 济南的冬天
- 月亮上的足迹
- 《散步》教案
- 《我的信念》教案
- 《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 《春》教案
- 山中访友
- 《童趣》教案设计
- 《绿色蝈蝈》教案
-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 《七颗钻石》《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心稿)
- 羚羊木雕